断什么舍什么离什么呀

作者: 睡一夜就馊星人 | 来源:发表于2014-07-19 15:46 被阅读2313次

    断舍离是时下非常流行的概念,是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创造出来的整理术。据说经由此法训练,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乃至个人心境。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

    我想这个概念的引进和流行和近年来因为网购而掀起的购物狂潮有关。收集痞进化成为收纳痞是一条符合逻辑的道路,可问题是过上物质极大丰裕,特别是相对丰裕的人到底有多少呢?真正困扰我们的是堆满房间无处安放的物品吗?

    因此和菜头才会写文质疑:《断什么舍什么离什么呀》,但是这篇妙文似乎惹怒了许多读者,以至于他又发了一篇更妙的好文:《得罪人的艺术》,这两篇文章前后呼应,是值得再三咀嚼的好文章。

    和菜头认为时下流行的断舍离乃是根据佛教概念包装出来的心灵鸡汤,或者粗暴点讲是给某些鸡贼企业家装模作样用的。脱离了佛教体系的断舍离,根本解决不了人们的实际问题,无非是一种变相的拖延而已。

    普通人的生活里有太多不需要的东西,不是因为修行断舍离不够,而是大家在试图体会什么是拥有的感觉。这样的感觉如此稀少,每次又如此强烈而美好,自然让人欲罢不能。同时,每日的生活又是如此地不确定,拥有恒常不变的物体能让人产生安全感。如何解决匮乏感和安全感,这才是对治的方案。断舍离只是一种手段,如果没有后续为人安心的目标,那不过是给口渴的人以盐。

    和菜头质疑的文章无非是想提醒我们,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才能给出正确的对治方案,而不是时下流行什么,就一窝蜂地去跟随。

    看了那本书,甚至是按照它上面说的去做了,真能增加你的幸福总量?不会的,因为改变生活,改变人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担当。看容易的书,这样的人永远只会做容易的事。所以,和改变生活,改变人生相比,Loser更喜欢拥抱某种观点,并且践行这种观点下最简单的事情---比如说把衣柜里多余的衣服拿出去捐掉。

    同时,和菜头也略微提了一下佛教中的断舍离。

    断离舍本来源自佛教,目的是为了培养出离心,斩断欲望的粘连。它自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支撑,断离舍无非是个方便的法门,一种手段而已,根本的目的不在这里。

    那么在佛教中,支撑断舍离的体系是什么呢?断什么?舍什么?离什么呢?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惜的是,我并没有看到系统阐释这一问题的文章,无法方便地“吃进”这一体系好进一步去“消化”。于是我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检查断舍离每一个字在佛教里的意义,并且自己尝试解释这一体系。

    断——菜头说得明白,乃是斩断之意,斩断什么呢?斩断欲望的粘连,因为欲望的粘连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这种无穷无尽的烦恼在佛教里被称作以及

    断云何?谓如此差别断,由此作意断从此而得断。如此差别断者,谓遍知故远离故得对治故。遍知者,谓彼因缘事遍智自体遍智过患遍智。彼因缘事遍智者,谓知烦恼随眠未永断故,如是等如前说。自体遍智者,谓知此烦恼生已极恼乱心性。过患遍智者,谓知此烦恼能引自害,能引害他,能引俱害,能生现法过,能生后法过,能生现法后法过,能令有情受此所生身心忧苦。远离者,虽彼暂生而不坚执,由彼因缘事遍智等三种遍智,于彼已生一切烦恼,心不坚执方便远离。得对治者,谓未生者令不生故,已生者令断故得对治道,为令未生已生烦恼不生永断,修治道故。问何等作意能断耶?答总缘作意观一切法,皆无我性能断烦恼。总缘作意者,谓合缘一切法共相行作意。问若唯总缘诸法无我智能断烦恼者,何故显示无常等行?答非为断烦恼故修习彼行,但为修治无我行故,由依无常行引得苦行,依止苦行引无我行。如经言,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故建立此无我行为无上。无上有三种,谓智无上、行无上、解脱无上。智无上者,谓无我智,得此智已更无所求故。行无上者,谓乐,速通行一切,行中最第一故。解脱无上者,谓无,学不动解脱,于一切解脱最为胜故。此三无上如其次第,依止见修无学道说。问从何而得断耶?答不从过去已灭故,不从未来未生故,不从现在道不俱故,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对治生,即此品粗重灭,平等平等犹如世间明生暗灭,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阿毗达磨辞典》

    这一段类似理科定理的表述实在很值得玩味,同时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和菜头认为消费心灵鸡汤是一件粗鄙的事情。我们往往用很粗鄙的手段将这个世界割裂,然后制造各种问题,比如文科生和理科生谁适合当老公之类的问题。事实上这种争论毫无意义,比如理科生和菜头写起文章来一点都不输给文科生,文科生的金克木,着迷过天文学,差一点成为天文学家。当然,我不是否认人有天赋、兴趣和能力的差别,只是不能因为这个差别而过早地戴上有色眼镜乃至粗鄙地划分世界。事实上,佛教的语言并不是单纯的文科语言,而是一种数理结构的语言,其表达方式也有很多数理结构在里面,只是所用的符号不同,这中间同样存在着类似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的差别,比如对于加减乘除的理解高等数学和初等数学是不一样的。同样,对于贪嗔痴这样基本概念的理解,在佛教中,也会因为层次的不同而不同。我想,真正的高僧,用心学数学,也一样会很棒。

    如前所说,我们要斩断无穷无尽的烦恼,如此差别断即要求我们遍知烦恼、远离烦恼、对治烦恼。这种烦恼(漏、惑)不会因为我们睡着了就消失,也不会因为我们死亡就永远断灭,烦恼升起就会恼乱心性,引起一系列问题:害己害人害世界,昨天犯错今天犯错明天还犯错,有情众生受此生身心忧苦。这些烦恼从何而来?乃是因缘而生,对于因缘的考察和了悟能够帮助我们远离烦恼。对暂时生起烦恼、已经生起的烦恼做到心不坚执,进而找到对治烦恼的办法,让没有升起的烦恼不再生起,令已经生起的烦恼永远断除。

    由此作意断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什能断除烦恼呢?那是因为一切烦恼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并没有一个我在承受烦恼呀!既然没有我在承受烦恼,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各种各样的修行呢,比如修行无常?那是因为修行无常是为了进一步去修行无我,如经言,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故建立此无我行为无上。有三种无上,即智无上,行无上,解脱无上。智无上者,了知无我,故能无所求。行无上者,了知无常,故能速通一切行。解脱无上者,了知无我与无常故能不动解脱。

    从此而得断告诉我们从何处着手去断除烦恼。我们不能穿越到过去改变历史,我们也不能穿梭到未来去创造未来,我们也不能在因缘不俱足的当下去断除烦恼。啊?不是说活在当下就是解脱吗?这是鸡汤!你什么时候活在当下了?你只是嘴上活在当下吧?

    如是我闻:

    没有真正被化解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冲决而出,而且往往猝不及防。喝再多的心灵鸡汤,强行埋没再多的情绪,都没有用甚至危害更大;真正能解救一个人的,是对无常的感知,并因此化解那些耿耿于怀的东西,进而体会到别人的情感。

    舍——大乘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断舍离的舍字,即指此心。

    对无量之众生无爱无憎,住于平等之心。即舍怨亲、喜乐、苦忧等念之心,并能舍贪、嗔、痴之烦恼。——《佛学大辞典》

    舍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癡与杂染住相违,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住性为体,不容杂染所依为业。心平等性等者,谓以初中后位辩舍差别。所以者何?由舍与心相应离沉没等不平等性故,最初证得心平等性,由心平等远离加行自然相续故,次复证得心正直性,由心正直于诸杂染无怯虑故,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阿毗达磨辞典》

    舍心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

    1、平等性,心有不平,如何能够舍弃怨亲、喜乐、苦忧?

    2、正直性,心有不正,如何不被贪、嗔、痴三毒加害?

    3、无功用住性,心有功利,如何做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另外人们常常都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正是四无量心提醒我们不可心有功用住性的地方。在佛法里,与舍连用的字只会是施字,而不会是得字。大乘有六波罗蜜菩萨行,其中布施忍辱波罗蜜才是舍字真意。

    离——既然断字可以理解为不坚执心,舍字可以理解为舍无量心,那么离字当然可以理解为出离心

    离三界苦,求涅磐乐。——《藏传佛教辞典》

    于诸轮回诸盛事,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宗喀巴大师 《三主要道论》

    这出离心为藏传所特别看重,因为特别看重,所以特别容易出现理解上的缪误。这缪误就是对人世的厌恶,将出离心变作了厌离心,这一字之差,谬以千里。虽然三界皆是火宅,但我大汉六祖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我大汉看来,这颗出离心只是出离,绝非厌离。

    云何离?谓离欲。亦名离。离恶不善法。亦名离。出家亦名离。色界善根。亦名离。初静虑亦名离。今此义中意。说初静虑名离。——《阿毗达磨辞典》

    初者谓此静虑。顺次数中。最居首故。复次此于九种次第定中。最在前故。静虑者。谓在此定中。寻伺喜乐。心一境性。总此五支。名初静虑。如有颂言。

    心随贪欲行或复随瞋恚。而修静虑者诸佛不称誉。

    惛睡盖缠心无知修静虑。身相虽安静诸佛不称誉。

    掉悔盖缠心诸根不寂静。虽勤修静虑诸佛不称誉。

    三宝四谛中心怀犹豫者。虽勤修静虑诸佛不称誉。

    远离欲及恶寻伺皆如理。身柔软安静受离生喜乐。

    身如沐浴团遍体皆津腻。不强亦不弱爱水不能漂。

    寻伺等五支贤圣仙所证。

    总名初静虑诸佛所称誉在此定中。诸心意识。名初静虑。俱有之心。诸思等思。现前等思。已思当思。造心意业。名初静虑。俱有意业。诸心胜解。已胜解。当胜解。名初静虑。俱有胜解。在此定中。若受若想。若欲若作意。若念若定。若慧等名。初静虑俱有诸法。如是诸法。亦得名初静虑。——《阿毗达磨辞典》

    虽然上面的解释很深奥,但是大致脉络还是看得出来的。离者,初静虑也。静者,定也。虑者,慧也。对应的也正是大乘六波罗蜜菩萨行中,禅定般若波罗蜜。因此我大胆地画出下面这张表用以解释佛教中断舍离:

    无论是断除烦恼了悟因果无常的无坚执心,还是舍弃怨亲、喜乐、苦忧,培养平等、正直、无功利的舍无量心,乃至离恶修善,能渡彼岸的出离心,都不是少买几样东西,扔掉一些废品,收拾收拾房间就能够做到的。正如和菜头所言:“改变生活,改变人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担当。”——大乘的勇气和担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6d7fd34931c9:断舍离本身就玄乎,再往佛说更玄。脱离行动,谈断舍离无意义。
      • sly61:不说断舍离概念,不知作者用没用过山下英子的方法整理过自己的东西,我试过效果还不错。方法是用的,要批判也得从应用的过程及结果谈起。什么这心那心的,知而不行是为不知。
      • 看不清的魂:写有写的人的想法,看有看得人的想法,只要立文不要哗众取宠,驳文不矫枉过正就好。凡事过犹不及还是很有道理。
      • 挂瓜:不过作者讲述的一系列都是手段,是方法。但前提必须要有。佛学里面,一切都基于虚无缥缈的缘。断可以,舍也可以,离也可以。但缘未了,断也非断,舍也非舍,离也非离。出世入世,缘起缘灭。
      • 挂瓜:@LostAbaddon 嗯,那我就用不是佛教的话稍微胡乱说下。不过作者解释的还是蛮好的。

        因为平常人,在使用一个手段去达到一个目的的时候。往往最终把手段变成了目的。

        例如赚钱,人为何去赚钱?一开始或许只是为了生存、生活。可能人在后面,为何赚钱早就忘了。原来问:你为什么上班啊?可能回答,为了养家。而赚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者别人把“道理”传播给别人之后,问:你为什么上班啊?可能回答,为了赚钱。

        而通过作者引向的阅读,我发现这个断舍离的境况,大概与赚钱类似。而类似的“道理”还有很多。手段逐渐变成了目的。本来可能不需要这个手段,但别人说,你要XXX啊,然后他就XXX了。嗯,大概就如此了。
      • LostAbaddon:@挂瓜 嗯,基本和我想的没什么关系。。。
        当然啦,我本来也不算是在对楼主的文发很贴题的回复,因为我根本不信佛教,也不使用佛教用语,所以这些词对我来说其实没什么意义。
        我只是就开头和菜头的那部分发回复而已,和后面的佛教佛理部分基本毫无关系。
      • 挂瓜:@LostAbaddon 是你没体会到“分别心”到底如何。作者文章中的
        1、平等性,心有不平,如何能够舍弃怨亲、喜乐、苦忧?
        2、正直性,心有不正,如何不被贪、嗔、痴三毒加害?
        3、无功用住性,心有功利,如何做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佛经一个词总结便是有分别心。以及我执。
        当你看到的“没有资格”,是你分别心认为其没有资格。
        大概就这些了。
      • LostAbaddon:@挂瓜 我们的人生感悟不同,因为我们经历的事情不同。
        对此不作评论,因为根本没法评论。
      • 挂瓜:@LostAbaddon 对没有资格,我不同意,因为没有所谓的“没有资格”。提醒你下,当你这一有分别心,就误导你对这个的理解。
      • 老杜还在:过上物质极大丰裕,特别是相对丰裕的人到底有多少呢?真正困扰我们的是堆满房间无处安放的物品吗?

        我试着作答:相对丰裕的状态,应该有很多,因为相对是与十年、几十年前比较得来的。从购买大量低价重复的物品,然后堆积不用就可以证明,我认为身边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现象。

        真正困扰我们的,当然不是现实的物,而是没有足够的心法来处理内心的欲望,也就是下文提到的对新东西的体验渴求,以及无法弥补的不安全感。我觉得,断舍离的方法,也只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找到类似的心法,找到由内而外的解决方案,而并非停留在表象。

        对于和菜头的结论我同意,但他文章前半部分的论证,有点抨击对断舍离盲目吹捧者和追随者的意味,也许是他的行文风格,不太喜欢。

        同样 @看不清的魂 说所谓的极简主义,也只是说法而已。乔布斯那里例子,其实不算是断舍离的真意,断舍离又不是什么都不要,好的不要,贵的不要。

        @睡一夜就馊星人 作者后面对佛教的分析,很强大,期待佛学爱好者前来分析。
      • 看不清的魂:还有所谓的极简主义。
      • LostAbaddon:不曾拿起过的人是没资格谈放下的。
        不曾拥有一切的人也是没资格谈断舍离的。
        不过鸡汤不管这些,不然也就不叫鸡汤了。

      本文标题:断什么舍什么离什么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ls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