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对于福尔摩斯的故事都有所了解或耳闻了,福尔摩斯和华生可以算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生死搭档了。可即便是搭档,也会有主次之分,对不对?只要福尔摩斯一出场,那焦点肯定是都落在他身上了。那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为什么福尔摩斯永远做主角呢?
接下来,我想通过一段故事的分享,和大家一起体会一下,问题的答案。
福尔摩斯和华生到郊外去野营,半夜,福尔摩斯把华生推醒了,说,“你现在看到了什么?”华生就说“我看到了星空”。福尔摩斯又问,“那意味着什么?”华生就分别从天文学、神学、哲学、文学……各个维度都说了一遍。最后,福尔摩斯说,“华生,你这个白痴!我们的帐篷被别人偷了!”
这个例子让我们发笑之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当你的认知目标非常散漫的时候,你是很难看到关键真相的。也就是说,你的认知效率会非常低下。
华生的认知无疑是广泛的,但没有一个具体的目的。一直在回答着看到什么,却不知道为何而提问,这或许是长期以来福尔摩斯的认知超越他使他不愿思考只想证明与卖弄自己的知识储备。
可对于福尔摩斯来说,他要的是一个目的,不是储藏室,想要搜索引擎,但归根结底是想要解决问题,再归根结底是想要获得认同与平稳。
所以说,华生懂得再多,也都是维基百科般的陈述事实解读,而福尔摩斯关心的只有一个主题——真相是什么?所以知识在他那里是有意义的有生命的,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爱因斯坦说: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未经思考的体验毫无意义。
大家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喜欢「游手好闲的学习」,喜欢自己「正在学习的感觉」,一边看书一边发个朋友圈,一边听书一边刷游戏副本什么的,不是说这种方式绝对不行,而是我出发点有问题,总是想着「多学一点总是好的」,追求全面、多、追求百科全书式的学霸张口就来,但是,效果很差。
那些真正张口就来的人,他的动机或许是让别人看得起他,但是有最终这个积累成就的真正动力从来不是张口就来,而是这个很有趣啊我又知道的多了一点点的成就感。
学习应该有所聚焦,就像阅读理解之前总要先看问题,才能有一个切入点和侧重。什么都关注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关注。
读一本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通过这本书我想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合上书我获得了什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福尔摩斯看到华生的第一眼就说:“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这让华生非常惊讶,因为这个事情太神奇。他们后来再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华生认为一定是有人告诉福尔摩斯了,而福尔摩斯告诉他不是,并且很费劲地复盘了那个瞬间发生的过程:
“别人介绍你是一个医生,我看你有军人气势,那么你就是一个军医;我看见你的脸色很黑,但你的手腕儿很白,那证明你的皮肤本来是很白的,你刚刚从一个阳光很充足的地方回来;你的面色憔悴,表现出一种旧病初愈的状态;你的左臂受了伤,动作看上去有些僵硬。那么一个英国的军医在热带的地方历经艰辛,左臂负过伤,最近英国在什么地方打仗呢?在阿富汗。所以我认定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
福尔摩斯的这种回溯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他在一瞬间就完成了,这叫“瞬间的自动化”。但要实现这种自动化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跟“拍脑袋想当然”完全不是一回事,它迅速完成的自动化过程里包含了很严密的计算,只不过这个过程太快了,就误以为它是“想当然”。
从这一件事里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一点:任何一个认知的结论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却是非常不容易和复杂的。这种令人羡慕的认知优势的背后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
福尔摩斯已经形成了一种认知习惯,他的思维会有一个强烈的定向。由于这种定向及其准确和精准,就会自动忽略哪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所以福尔摩斯的认知效率表现的特别优异。
正视自己的目标与不足,然后勤奋、专注、坚持。看书为了系统性习得,得到为了增量性新知,实践为了验证与反馈、反思为了纠错与进步。学有增益,乐在其中。
带着这样的觉悟,你的认知效率就会不知不觉的提高了。
作者:至朴心理长歌与浮生,至朴心理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
这是长歌与浮生的【浮生专栏】第08期。
心理咨询与商务合作请:可以留言您的联系方式。
至朴心理祝福您,活出生命的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