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董卿
阅读也是一种遇见。
读者遇见了书,就有了交流,作者以文字发言,读者以思考回应,网络时代还会实时交流,以评论互动。
《如何阅读一本书》写道: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阅读,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这就是分析阅读法的第三个阶段: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西班牙作家、《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书会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说: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
所以,我们读书时,一定要学会思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用事实说话。说话之前,要切记一点:已经“咀嚼与消化”完了这本书。
如果只读了一部分,或者是囫囵吞枣读完了书,或者书中还有一些不理解的文辞,就不要轻易地说出:我懂了、我不懂;我同意、我不同意等等。
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再举起评论的长矛,这是对作者、对自己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美德。
长矛要慢慢举起,要心态平和,不要无理地争辩或争论,不要争胜好强,非辩到底不可。因为交流、留言、评论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知识,让某个观点更加全面,而不是将对方打败,争胜好强毫无益处。
就像是夫妻吵架,原本可以好说好商量的一件事,却因为“胜败”的心理作祟,将双赢共进变成了两败俱伤。
只有脱离了情绪化和偏见之后,评论才是客观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佐证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一是知识不足
即作者的知识储备不够,缺少与书籍内容相关的知识。
比如,你是一位建筑学家,读到了一本小说,小说中某栋楼房有着特殊的功能,但从你专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功能在目前是不能够实现,并且有相关的理论和实例支撑。
二是知识错误
做出这样的评论,你必须要说明事实。
比如,2006年以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后来冥王星被划分为矮行星,从九大行星中除名,九大行星变成了八大行星。
但如果一位作家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可能就会犯下这个知识性的失误了。
万事万物都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科学的进步,一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哪个作者也不是全才,虽然创作前有调研,也难免会有些失误。读者发现后提出证据,合理发声,是对事实的尊重。
三是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即推论荒谬,主要表现在:缺乏连贯性,结论与前面的理论不对应;事件发展前后不一致,两件事相互矛盾。
真正的好书,很少在推论上出现明显的错误,只有极有洞察力的读者才能发现。所以,不能够排除这一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四是论述不够完整
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解决他提出来的所有问题。
一本书的发行量越大,读者越多,每个读者都是一个角度,从另一个作者不了解的方向读书,有时会发现书中的某些观点略显完善。
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了杜威的《如何思考》,其中有关思考的分析是不完整的,缺少了阅读时的思考、老师指导下的思考,研究发现时的思考。
综上所述,科学地评价一本书,比阅读一本书的难度更大,需要读者有深厚的经验,和丰富的相关知识,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合理提出。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要想评价一本书,先要做个“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