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益书社
空中无阿毗达磨1

空中无阿毗达磨1

作者: 樱苔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17:27 被阅读3次
紫柏大师说:“五蕴就是十二处,十二处就是十八界。因为众生的资质各不相同,佛陀便以不同的教法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执迷于内心但不执迷于外境的人,佛陀就为他们讲说五蕴;对于那些执迷于外境但不执迷于内心的人,就为他们讲说十二处;对于内心外境俱迷之人,则为他们讲说十八界。但根本而言,蕴、处、界都不脱内心与外境的范围。

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就统括了外境,受想行识是指内在的感受、想法、行动以及能力。

十二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十二处是包括六根感官及其对应的外境,针对的是外界分类。

十八界:十二处+六识(指感官的感受) 

六根、六尘、六识似一个系统,物质-环境-感知,组成了十八界。

确实如同大师所说,三种说法不外乎“外与内”的侧重分析多少,而三种说法也只是像名字、概念一样用来分类清晰理解的,也是衍生物一样。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正觉的那夜,曾于定境中发问:苦的根源是什么?他找到的答案是老死(jaramarana)。于是他又追问:老死的原因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生(jati)。依此类推,他得到的答案分别是生缘于有(bhava),有缘于取(upadana),取缘于爱(trishna),爱缘于受(vedana),受缘于触(sparsha),触缘于六入(ayatana),六入缘于名色(nama-rupa),名色缘于识(vijnana),识缘于行(sanskara),最后,行缘于无明(avidya)。无明是苦的根源。在找到根源之后,佛陀继续在定中观想,于是又找到了断尽苦的方法:要脱离死,必须断尽生;要脱离生,必须断尽有;依次类推,以至于断尽无明。

对“无无明”和“无无明尽”的来源说明。看着还是有些绕。

无明意味着不知因果,不知世界本来面目;行指的是存在于行动、语言和心念中的积习;识也就是六种识;名色就是五蕴——色为色蕴,名为受想行识四蕴;六入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触就是六根与六尘发生的接触;受就是通过接触获得的感觉,包括苦、乐和不苦不乐三种;爱指的是各种爱欲,包括欲界之爱、色界之爱和无色界之爱;取就是执念,包括对欲望的执著,对观念的执著,对规则的执著和对自我的执著;有就是存在,包括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种存在;生就是出生,也就是获得色身;老死则意味着失去色身。

感觉这短短文字也如同古文、文言文般意蕴丰富和深刻,需琢磨体味。

相关文章

  • 空中无阿毗达磨1

    紫柏大师说:“五蕴就是十二处,十二处就是十八界。因为众生的资质各不相同,佛陀便以不同的教法因材施教:对于那些执迷于...

  • 空中无阿毗达磨3

    如果确如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子的那样,诸法之中并未埋藏各种烦恼痛苦,也无所谓断灭诸苦,更没有灭苦之道可修,那么,说一...

  • 释论名

    一、概述 本论全称为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是印度语言,翻译成中文是这样的。 阿毗 —— 对 达磨 —— 法 ...

  • 空中无阿毗达摩2

    无苦集灭道 在古代印度,医生也是如此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的:首先是辨别疾病,其次是找到病因,接着是选择治疗方案,最后是...

  • 无著菩萨提及的人心理的毛病 —— 九结,你解开了几个?

    从前,印度有一位叫无著的菩萨,他是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也是大哲学家。他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谈及...

  • 因果不虚的深义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佛说阿毗达磨大乘经 上偈颂中的界就是因的意思,指大乘圣者才...

  • 关于阿毗达磨集论的几个问题

    在现代佛学1951年第8期刊有德国李华德《读梵文本阿毗达磨集论》一文,涉及柏乐天(Prahlad Pradhan)...

  • 无著菩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人心九结

    “谓诸烦恼,依种种义,立种种门差别,所谓结、缚、随眠、随烦恼、缠、暴流、轭、取、系、盖、株杌、垢烧、害、箭、所有、...

  • 无著菩萨—为何修悲心可以清净罪障

    从前,印度阿毗达磨正法三次遭到外道摧毁,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明戒比丘尼心里想:我生为下劣之身的女人,不...

  • 为什么要学习《阿毗达摩》

    《阿毗达摩讲要》 阿毗达摩的特点 当我们了解了经教与论教的侧重点之后,接着再来学习阿毗达摩的特点。 阿毗达摩具有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空中无阿毗达磨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ut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