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通过在物质世界实践直接或间接经验到的结果和在大脑中思维的结论以文字或语言或其它的艺术形式展示出来的东西称之为知识。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修养,教育经历等不同,会使身处历史长河的人们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见解,每当不同的见解被提出来时,人们必然会与之前的见解进行对比,然后看两者谁更能符合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到目前为止,有几点值得注意审视。
一,先哲说过,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类似的,这里所讲的两种见解对应的同一件事,已经必然不会是同一件事咯,那么见解有所不同,也便成为理所当然,也就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那么历史只不过是由一个个互不相连的小片段组成的而已,并没有很好的继承关系,在长远看来,它必定会是杂乱无章的。这显然和我们感知到的历史大相径庭,那我可不可以用我们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的理由来辩驳你呢,当你戴上红色眼镜看这个世界的时候,你眼中这个世界也将变为红色,难道你会说此时这个世界变更了它的色彩么?而我们的心灵始终会是我们无法摆脱的有色眼镜,而每个人的心灵都不一样,那么我们真实世界的模样会被谁感知到呢?还是说我们可以通过非感官的途径来感知真正的世界呢?这种非感官途径到底又是怎样的呢?它存在于我们精神中,还是肉体呢?它和真实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关系而感知世界的呢?我们真的能彻底认知我们所在的世界吗?
二,假如我们所强烈渴望要认知的真实的世界是存在的,且与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极为相似的,我们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见解提出来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待,会有不同的感受,最经典的例子便是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看待半杯水的态度,当然除了这种天生的感性的认知,我们关注同一件事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要求的精确度不同等因素同样会影响到我们对这同一件事的感知,那么它对我们最后对这同一件事的见解肯定有所不同,我认为提出这种不同见解非但无比地合理,而且应该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应该去探索自己世界的真理,每个人都有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这样看来,就不存在客观的真理,真理都是主观的,它也只能存在于主观的世界里。客观的物质世界必然不会有思想,精神之类的东西,倘若它有,也便不会被称之为客观世界,那么,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客观世界本身是无法感知,也无法诉说,一切的所谓的客观真理都是我们自己单方向这么认为的而已。所以我们最富有,因为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整个宇宙,我们可以公开地大言不惭地这么说。这只是你这个世界主观真理中的一个而已。这与我们的生活感受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很显然,你会认为这种认知是极其荒谬的,每个人都应拥有自己的世界的主观真理,那从课本上学到的那些定理,那些规律我都可以不承认咯,因为那些只不过是发明和发现这些定理,规律等少数人的主观真理而已,怎么能应用到我的世界呢?如果你也能从你感知到的世界发现,发明这些规律,定理,当然它们要严格符合你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那么你可以大胆地宣称自己不用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因为它们并不能解释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但是我想这样的人要么已经成为我们所认为的疯子(这里所说的疯子并不是贬义词,他泛指与正常人相比表现非正常而已,要知道很多疯子和天才只差一步,或者天才会成为疯子),要么就是想逃避学习的捣蛋鬼。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形式(并没有人人都去探索自己世界的主观真理)却与我们思考的结果会背道而驰呢?我们没有这样做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所谓别人世界的主观真理也能很好地应用于我们自己感知的物质世界,并没有矛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是同一个真实物质世界的影像,这当然也可以成为上帝存在且唯一的绝好证明,因为我们可以把我们感知到同一个物质世界当作是我们唯一的上帝绝好的创世纪的作品;二,大多数人主观上自己放弃了追求自己世界的责任和义务,谁又会当真拒绝那种不劳而获又非常有价值的事物呢,所以就算我们自己的世界可以有不同的理论,所谓不同的真理可以解释,我们也不会去花费这种精力;三,我们没有主动放弃,而是忘记了,我们从很小就开始被教育,被外界的固有观念填充着心灵,当然包括我们要认同大人世界的看法,慢慢地我们就忘记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对外界世界的好奇,也就忘记了那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怪不得很多人会说哲学家的思想和小孩子非常相似,因为他们不改初心,而我们都走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三,知识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并修正,为什么我们不能一次就成功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呢?前面已经提到,历史上每个人的心灵(包括历史背景,个人经历,认识事物的角度)不一样,而且历史长河中的同一件事的情况并不比那条河流的情况好多少,甚至情况更遭,所以我们认识到的真理都注定只是暂时的真理,可能明天它便成为谬误而被人们耻笑,但这些耻笑谬误的人也注定不配拥有真理,我们应该用对待真理的态度去对待谬误,科学而理性地去对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充分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趋势,也便是寻求人们最终追求的自然。说到暂时性真理,那么我们就会非常好奇存在不存在关于物质世界永恒的真理啊,像这种无法用理性作出完美回答的问题就只能靠信仰啦,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寻求永恒真理(它需要永远的质疑)的路上选择了信仰(选择无条件地相信),前辈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理性的局限性,面对许许多多的终极问题,我们的理性终究是束手无策的。但是从历史的长河上来看,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知识理论与现实实际情况越来越吻合,但是最终能不能完全地绝对的吻合呢,我们无法知晓,但是你难道不应该对另一件事物也应该感到好奇吗,那就是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明显的趋势呢?它是必然这样的吗?人们又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呢?
四,鸡蛋永远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是人们为了降低鸡蛋破碎概率的一种策略,同样地,我们之前讲到过,很多知识终会有走向谬误的那一天(我这么说好像有点宿命论的味道),难道因为如此我们就不学习吗,坐在原地,等待上帝的怜悯,赐予我们永恒的真理么?不,我们没有,我们把对一件事物的认知分为很多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部分(我们今天称之为不同的学科),就像一个又一个的篮子,我们把我们的鸡蛋分别装在不同的篮子里,就算有我们的认知里有些瑕疵,也不至于全军覆没,从头再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有知识的传承与发扬,我们才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更远更美好的东西!这样还有另外一个好处,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坏处,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学科,而且它们相互关联,那么,当我们在某个学科有所发现时,那我们就可以把它运用到其它相关的学科里,看它是否能很好地与现有的知识体系和谐共处,久而久之,运用越多,如果得到的结论又与实际情况相符,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发现是错误的概率极低,假如这个发现在其它的理论体系中能和谐共存,但是它还是有可能是错误的,我们假设犯这种错误的概率为10%(事实情况肯定没有这么高,这里只是举个例子而已,方便计算),假如它运用到其它5种学科中发现并无矛盾,那么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概率从90%就提高到了99.9999%;但是它也有一个极大的坏处,假设之前我们前人的知识我们没有做到认真的审视,最后因为这个最基础理论的谬误导致整座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宫殿轰然崩塌,历史上就发生过这种大事件,比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说到底,所有的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概率知识,或者说一种矛盾的知识。
这些是我观念中的苏菲的世界,该死的少校,还有从魔法师礼帽中拉出的大白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