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明显感觉到大家内心的一丝丝焦虑
随着六月的临近,很多外省的大学生在长沙读完大学一般都选择回去了,大概是在这座城市没有归属感,亦或者是家里有好的工作安排罢,而选择留在长沙工作的,为数不多。其实我觉得挺遗憾的,因为在这里你已经生活了四年,有你熟悉的一切,有你的朋友,有你四年在外面打下的人脉基础,回去工作,就意味着放弃一切,再回长沙,就只能是游客的身份了。这个问题我跟我带的每一届的学生都讲过“以后你们选择的大学所在的城市很重要,关系到你们未来的发展,最好是省会城市,最好能毕业后留在那边拼搏三至五年”
离开后,就回不来了。很多事情,皆是这个道理。
长沙真心对得起“星城”的美誉,不仅是造星之地,还是娱乐之都,有很多美食美酒,很多美女帅哥,城市发展进程很快,虽然并不大,但是我认为很有归属感,你来这边就会知道这儿的人都很好客,本地人都操着一口长沙话,而外地的人来这儿读书也会被带成一股长沙塑料普通话,最重要是能留在这儿,找到一份薪酬不低且自己喜欢工作也不是什么难事。
很多留在长沙工作的朋友都会抱怨生活成本很高,因为是个娱乐之都,少不了隔三差五的出去解放西喝喝小酒,约三五好友出去唱个歌或者其他的烧钱的娱乐活动,开支太大了,存不住钱,而且尤其这两年房价噌噌噌往上涨(虽然相对于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来讲已经是非常便宜了),有一部分人会觉得活的不太体面,因而压力很大。
毕业了、我选择留在长沙活得“体面”,在长沙是个大众的概念,和买个奢侈品,两码事。前些天和一个老师吃饭,我问了一个赤裸裸的问题:一年要赚多少钱,才能在长沙才算“活得体面”。
“那要看你怎么定位“体面”的概念了,不同阶段不一样,如果你是有小孩的话”,他想了想,停顿了几秒,“体面的生活一年大概要赚至少50万才够吧。”
然后他就开始算账,要供房啦,供车子的油钱和停车费啦,要请保姆带小孩啦,小孩要上名校啦,要培训特长啦,自己还要应酬啦blablabla各种,算了一圈,确实得要50万往上走。
我惊讶之余,狡黠地追问了一句——那你过得一定很体面了。
“我也就勉强及格吧,哈哈。”
说起体面,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层体面,就是有“体面的工作”。中国的社会舆论和家长们的概念里,工作体面最重要,说你家孩子当公务员,体面,脸上有光,家族荣耀;在事业单位,体面,工作稳定,走路都能带着漂;进学校当个老师,体面,心里特别踏实,女孩进了体制,都变漂亮了,对象一定好找。
所有体面的工作,背后都有一个大前提——在体制内。
毕业了、我选择留在长沙其实我内心一直挺排斥的,就是因为太稳定了,举个例子,前不久我一个朋友刚刚考上了公务员,他自己也会认为其实安稳的工作蛮好,不过内心却有点不甘心,的确,在如今中国这个到处是风口和机遇,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年代下,稳定的风险反而急剧增加,不稳定的人反而会更有可能撞上机遇,踩到风口,一下子就起来了。体制内的某部分人其实往往更焦虑,更害怕落后。
稳定是最大的风险,动荡才有更多可能。
毕业了、我选择留在长沙我对长沙的印象,是一个很多元和多层次的城市,这些年,每几个月过去,就会对它有新的认识,像一本书,怎么都翻不完。在长沙学习和在这工作,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验。
也是,时间足以冲淡对一个城市表面的新鲜和好奇,味蕾开始适应了这里饭菜的口味,也喜欢偶尔约三两好友去找个清吧放松下并且高兴的高兴聊上一个通宵,习惯了长沙的气候只有夏天和冬天两个季节,夏天热到可以直接在地面煎鸡蛋,冬天冷成狗狗一样打哆嗦,当然在这里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以及目标。就像去年在江西有一家培训艺校向我抛出了橄榄枝直接给我股份让我过去,折合下来其实还挺诱人的,不过我后来还是选择了放弃。
因为舍不得这里的一切,因为在长沙我有幸福感。
前些天晚上,又路过五一广场,像往常一样,望着已经看了N遍的地方,我知道,这个城市,还有让我怦然心动的东西。在长沙的这几年,如同人生明显的分界线,割裂了我的过往和未来。之前的故事慢慢褪色,另一幅新的画卷正在展开雏形,上面粗粗的线条勾勒出不清晰的未来。
这个城市已经收买了我的梦想,让我找到了All in的状态。这种感觉,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