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29: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国八百年下

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29: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国八百年下

作者: 郎基努斯之锤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09:22 被阅读0次

    由于实在忍受不了商朝的压榨和鄙视,在周文王姬昌推翻商人的号召下,楚人酋长(当时还没有建国)鬻(Yù)熊主动归附了周人,在推翻商朝过程中楚人出力很大。鬻熊是楚人早期的杰出领袖,可以说是楚国最早的缔造者,楚国的王族、公室为了表明自己是鬻熊的后代,就以“熊”为氏,是为芈姓熊氏,所以《芈月传》里的女主芈月实际上应该叫熊月(叫这个名字大概是当不成女主了吧)。从芈姓中还分出了众多的“氏”,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四大家族”:屈、景、昭、项,其中“屈”就是屈原的屈,“项”则是项羽的项,这四个大贵族世家几乎包揽了春秋中后期楚国的一切大权,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中出场的楚人基本上都是这四个姓。

    周文王、周武王之后,周成王即位,为了奖赏楚人在灭商之战中的功劳,他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楚子”,封地是丹阳(在现在的湖北,不是卖眼镜的那个丹阳)附近的五十里,楚人从此开启了自己八百年的基业。这里说一下周朝的爵位体系,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可见楚国国君的爵位是很低的,顺便说一下,晋国的爵位是候,秦国的则是伯(好吧晋国又赢了),齐国(姜子牙)、鲁国(周公旦)的爵位也是候,能够得到公爵的诸侯国极少,最出名的就是宋国了,倒不是因为宋国人功劳有多大,而是宋人是殷商后裔,这就跟溥仪在建国后能当上政协委员是一个原理。

    虽然说爵位不高,但是当时的楚人还是很满意的,毕竟有了爵位就表明已经得到了中原正统(周朝)的认同,这对于一直以中原人自居的楚人是非常重要的。楚国第一代国君熊绎对周朝可以说是忠心耿耿,虽然当时的楚国只有“地方五十里”,又小又穷,但是熊绎总是按时准备好朝贡的贡品及时送到镐京(西周都城),时不时的还要跋山涉水的跑到镐京去述职,《史记·楚世家》中的记载是:”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蒌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楚人虽然对周朝忠心耿耿,可是无奈周人就是看不上楚人,依旧视楚人为“荆蛮”,还对楚人进行各种鄙视,比如周成王之后的周康王即位时,熊绎大老远的跑去朝见新君,结果周人却连会盟都不准他参加。熊绎死后他的后人实在忍受不了周人鄙视的目光,中断了向周朝的朝贡,这下子周人不乐意了:让你朝贡是给你面子,你居然还敢拒绝?于是到了周昭王时期周朝对南方的楚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讨伐,这就是西周的“昭王伐楚”事件,不过史学界一般认为这里的“楚”实际上是指代了当时南方的所有部族,并不是特指楚国。不过周朝的军事行动并不太顺利,最后一次伐楚时周昭王还一不小心淹死在了汉水里(这。。。西周版的巴巴罗萨?),这件事也成为了后来齐桓公伐楚时给楚人安排的罪名之一(当然楚人并不愿意背这口黑锅)。

    “昭王伐楚”之后,楚人彻底和周人撕破了脸皮,楚人开始大肆吞并周朝分封在南方的诸侯国,随着实力的增长楚人的心态也开始飘了,到了楚国第六任君主熊渠时楚人觉得自己的优势已经很大了,根据《史记 楚世家》中的记载,熊渠声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然后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封了王,借此表达对周天子的蔑视(据说这就是湖北一代的方言“不服周“的起源,啧啧啧,都两千多年了楚人的怨气居然还在,可见当初的周人真是伤透了楚人的心)。这种公然僭越称王的举动自然让周天子大为震怒,而且此时毕竟还是西周时期,真·王师还是很能打的,很快熊渠就怂了,偷偷的把王号又去掉了,然而周人的怒火却并没有平息,周宣王时期派遣真·王师再次南征,这一次军事行动给楚人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楚人只能继续龟缩在荆山附近猥琐发育,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楚人大概只能世世代代的守着那五十里封地不甘心的去当“荆蛮”了。

    春秋初期的楚国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新建立的东周连王畿地区都控制不了,更别提遥远的南方了,楚人真正的机会终于来了。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楚人开始了又一轮的扩张,到了楚国第十七位国君熊通即位之后,楚国已经扩张到了汉水以东。《史记·楚世家》记载: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可见此时的楚国已经彻底破罐子破摔了,不再以中原人自居,并且走上了以武力报复中原各国的道路。随着实力的增加,区区一个子爵已经满足不了楚人了,熊通在打败了随国之后,要求随国向周天子传话,内容就是要周天子提高楚国的爵位。周天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我们周朝的爵位就算是给乞丐也不给你们荆蛮!虽然再一次遭到了周人的鄙视,不过时代已经变了,熊通已经不再需要像他的祖先那样忍辱负重,他直接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以楚武王自立为标志,楚国彻底和中原各国决裂,楚文明也彻底的走向了中原文明的对立面(话说这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感觉怎么这么像网络小白文中的男主角啊!!!)

    虽然楚人自立为王,但是中原各国完全是不承认的,对于当时的中原各国来说,天下只有一个王就如同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一样,《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里的“王”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特指周王周天子的,因此春秋时代的史书如《春秋》、《左传》等等,在提到楚国国君时用的统统都是“楚子”,既朗朗上口又能表达对于楚人的鄙夷之情。

    从楚武王自立开始直到楚国第二十代国君楚成王,楚国的状态基本就是见谁灭谁,周朝分封的南方诸侯国几乎全部被楚国吞并,所谓的“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描述的就是楚人这段时期的扩张,楚成王时期更是征服了中原的心脏——郑国,此时的楚国,距离征服中原的目标只有咫尺之遥,然而这最后一步楚人却没有跨过去,因为一个全身上下都是主角光环的男人:晋文公。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楚人遭到的最大一次军事失败,此后楚人真正的对手晋国迅速崛起,从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一直到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晋、楚两国进行了将近一百年的拉锯战争,可以说这一时期春秋的历史主线就是晋楚争霸。在跟晋国的争霸过程中,楚人发现单纯的依赖武力是无法征服中原的,于是楚人开始重新学习周礼、接纳中原文明,到了春秋中后期,在经过了数百年的颠沛流离之后,商朝初年就从中原文明中分离出去的楚文明终于重新回归到了华夏文明之中。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特殊存在,一般认为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楚文明则不同,楚发源于汉水、长江一带,从而形成了跟中原文明完全不同的特色,也因此楚国长期被中原各国排斥,在几百年间都被视为“蛮夷”。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对于楚人的排斥还在秦人之上,秦人虽然“无礼”,但依旧被视为华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楚人在当时则直接被排除在了华夏这个概念之外,楚国跟中原各国长达数百年的战争跟这一观点有很大关系。虽然楚国人“走了一段弯路”,但是楚国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有一种说法是周人统一了中国北方的粟食地区,楚人则统一了中国南方的稻食地区,随着春秋中后期楚文明重新融入华夏文明,南方的各个种群也就此融入了华夏,此后的两千多年再也不曾分离。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左传》中的这十六个字,完美的概括了楚人的坚韧品质以及楚人对于中国的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语之中的春秋历史29: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国八百年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se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