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出去,德国军队占尽了优势,打的盟军无力反击。致使联军在敦刻尔克进行了大撤退,撤退了总共有34万的军人。但是在这里却有一个让人琢磨不投的迷团,就是德国将34万的联军给逼到了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后确停止了进攻,如果继续前进,直接发起进攻,这些撤军也许就一举歼灭了,就可避免后患了。那么这是为什么德军停止进攻了呢?并给了充足的时间让联军撤退,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1940年5月10日,刚刚攻克波兰的德军出乎英法意料,没有对苏联发起进攻,而是制订了向西攻击荷兰、比利时,然后进攻法国的“黄色计划”。后来又增添了德国元帅曼施坦因制订了穿越阿登森林突击法军的“曼施坦因计划”,准备对法军实施大规模歼灭。曼施坦因计划并非放弃了黄色行动,而是继续用“黄色行动”将联军牵制到靠近英吉利海峡一侧,穿越阿登森林的部队则彻底截断联军主力。
5月20日,德军将走投无路的40万比利时、法国和英国的联军逼到了敦刻尔克,他们三面被围,背面就是大海。尽管分出了几万法军牵制德军,但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德军如果愿意,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开着坦克对敦刻尔克沙滩上剩下的34万三国联军进行碾压。然而5月24日,德军最高统帅部突然发起了一道令前线将士大为恼火的命令:坦克停止推进。随后英国在全国动员了850艘船只,在1940年6月4日把34万联军撤出了敦刻尔克,被今天的英国人视为该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次大胜利。
前线指挥的德军军官对此非常不满意,因为眼看到手的功劳溜走了,如果歼灭了这34万人,几乎每个参与战争的德军军官都会得到晋升。然而除此之外,对于这样重大的战略、战术失误,德国上下几乎没有人对此有异议。上到元首,下到纳粹党,以及与纳粹党有党争对立关系的德国陆军等等,某些人除了在战后写书时纷纷各种甩锅之外,当时却没有任何表示。而在该命令执行期间,更是无一人反对。对此,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德军为什么释放了34万敦刻尔克的联军。笔者查阅了资料,历史学界通常从军事、政治以及战略影响将原因分为三:
1、丘吉尔曾经从战后缴获的德军司令部战争日志中分析,这一停止前进的命令是冯·伦德施泰特元帅所下达的,此人是著名的曼施坦因元帅的顶头上级。伦德施泰特元帅当时从军事角度去看,认为需要等待后面的步兵跟进,然后再发起冲锋。后世一些人认为伦德施泰特不懂装甲作战,但事实上,纯装甲军团确实不能战胜纯步兵,失去了步兵的保护,装甲车被敌方步兵近身,很容易被摧毁。沙滩地形不容易坦克发挥机动性,此战德军纯装甲兵并没有战胜的把握。
2、德军帝国元帅戈林最初是空军元帅,一直在央求希特勒,要求由德国空军单独完成对这34万人的歼灭,他还要求德国陆军拉开一定的距离,防止误炸。德皇威廉下台之后,贵族出身的冯·兴登堡主政德国多年,德国陆军也多由这些名字里带“冯”字的贵族组成,戈林作为德军二号人物,是希特勒政治平衡的重要手段,因而他支持让戈林完成这个人物。毫无疑问,戈林争夺功劳是放走联军的最主要原因!
可事实上,戈林太能吹牛了,德国空军根本没有能力干掉这34万人。他曾经许诺希特勒,不会有敌机在柏林上空出现,希特勒准备建造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艺术馆。然而事实证明,戈林就是个笑话,战争中期开始主张向盟军投降,战争最后几天,主动向苏联投降。正如保卢斯元帅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投降时所说的话“我不会为那个陆军下士去死(希特勒一战时是陆军下士,德军普遍认为他没有摆脱一个步兵的军事视野)”,戈林作为一个一站时的空军士兵,视野也极度局限。
3、一旦这34万人被歼灭,德国将再也没有退路,未来英法与德国之间将成为深仇大恨。事实上,这34万人纵观整个二战,对战局的影响并没有多大,反倒是二战结束后,对防御苏联彻底占领德国起到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投降英国的曼施坦因、古德里安、伦德施泰特等人,由于没有杀掉多少英法联军的人,所以尽管他们都干掉了数以十万计的苏联人,却依然在战后得到了轻判。
二战中期,包括包括我们听说过的隆美尔、曼施坦因等人,纳粹党中的戈林等人,都主张向英军投降,由此分析,敦刻尔克大撤退其中必然有着一定的布局。由此推论,有人称盟军放跑了希特勒真身,也未必完全没有可能。从这个角度去看,也就难怪放跑了34万联军,德军上下都挺满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