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私人翻书笔记 2016-11(下)

私人翻书笔记 2016-11(下)

作者: 書旅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03:23 被阅读56次

    2016-1116

    夹边沟记事,杨显惠,花城出版社,2008-09

    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曾获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编著了一部最有影响力的反映苏联奴隶劳动和集中营故事的书,叫《古拉格群岛》,被誉为“俄罗斯的良知”。中国有个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后来做中学老师的作家杨显惠,花了许多年时间采访当事人,写出了这部震憾人心的纪实文学。通过19个真实故事,反映了1957年在甘肃酒泉夹边沟劳改农场关押的近三千右派知识分子的命运。

    在这个被称为中国的奥斯维辛的劳改营,迫害,饥饿,疾病,重体力劳动,精神压力,使2400人,三年之内只剩下1100。大多数知识分子晓得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最终结局-眩晕,意识间歇性消失,身体浮肿消肿,一直反复,一些人因为一次性吃多了家里寄来的食物,导致胃破裂而死,他们生死,家人无从知晓。他们成为某些政治角力的牺牲品,比牲畜还不如被抹杀的一群。多年后,人们不再记得,没有忏悔,没有反思,也没有纪念碑。这场灾难里真实的回忆,让人掩卷不忍阅读,作者对历史的追问,和对人性尊严的关注,使他超越普通作家的良心,成为令人敬佩的人。

    “三年困难时期”这六字,在我这种没有经历过的人看来,似乎十分稀松平常,但看完这书,便如有千斤之重。这是读历史纪实文学的益处。

    书评摘抄:

    《夹边沟记事》即是由夹边沟的幸存者的回忆组成的19个短篇故事构成,每个人的回忆都是一段残酷历程。通过这些回忆,一段饥饿史被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夹边沟被打入另册的右派,饥饿、重体力劳动和精神压力让迅速他们走向了死亡边缘,于是他们只剩下最原始的欲望-生存。在饥饿的摧残下,礼让早已不存在,为了一点食物就可以大打出手,自幼受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教育的俞兆远成了贼骨头,一生与人为善驿站长长期饥饿后一顿暴食被撑死,书法家偷吃马料,工程师暗地里吃徒弟的呕吐物……在这样的条件下,依然有解衣推食的难友情,有背着上肉已被割食的丈夫尸体而远行千里的上海女人的夫妻情,有所有右派妇女对在夹边沟出生的夹农的关怀情。然而同时却又有将尚未死去的人推入停尸房强占其财产的医生,也有想通过告密而获得释放的前副县长,更有人从饿毙的人身上割肉来吃。人性的坚韧、温情、怯懦、冷漠和凶残,都在这一片荒原上展示,演出了一幕幕让人不忍卒读的故事。

    - 摘自“非常时期的残酷饥饿史”,人生天地间的书评,2009-01,豆瓣

    2016-1117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英文版:The Road Less Traveled, Timeless Edition: ANew Psychology of Love, Traditional Values and Spiritual Growth by M. ScottPeck  (Author, Introduction),2003-02

    1978年,心理医生Scott Peck写了一本书叫TheRoad Less Traveled,在出版之后的头5年,几乎默默无闻,1983年才开始畅销,之后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待了20多年。据说这本书的畅销非因广告促销,而是在读者中因获好的口碑,便互相推荐,看来这本书不是昙花一现的那种。中文翻译一般,值得看原版。

    比起上世纪70年代,今天的人们虽然在物质上更丰富,但心理问题更严重。无论在中国或欧美发达国家,心理不健康的比例都非常高,不但普遍,且有隐蔽性: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而许多有问题者,碍于面子,既不愿意求助心理医生,也不愿让家人知晓。心理问题不但不自行消失,而且因恶性循环而不断加重。新闻里越来越多的个人性恐怖暴力事件,侧面反映了这种显著的社会问题。

    作者认为,问题背后的根源,心智不成熟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最重要,关于自律-如何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因为建立“自律能力”,是达成心智成熟的关键。第二部分提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解释了人们对之片面或错误的理解。第三部分讲到成长与信仰,澄清什么样的信仰是健康的,什么样的信仰是病态的。第四部分提到“潜意识”的问题以及“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互动。包括“心灵的力量用于控制自己,政治的力量用于控制他人”的概念。

    没有空的朋友,建议看第一部分。

    2016-1118

    大历史不会萎缩,黄仁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5

    历史学家黄仁宇出生于1918年,在二战和国共内战期间曾担任国军军官,后赴美留学获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在明史方面有建树。他的书内容丰富,有趣味,说教少,可读性强。因执教对象是美国学生而倡导的大历史观,不照本宣科,与让许多读者感到新鲜并受到启示。主要著作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

    大历史观研究方法,在把握宏观“纵横总体联系”,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研究微观的历史对象,有如宏观经济之于微观经济学。这本书是作者多次演讲,访问及评论的结集。

    书评摘抄:

    黄仁宇主张:作为观者的历史研究者,应该更多地“介入”当时的历史性进程之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爬梳甚至是“神游八极”式的勾连,尽可能把历史作为一种相互关联的空间和时间元素的再生产过程来看待,从而有效地揭示繁复的历史表象背后的“真实故事”,而与此同时,历史学者应该尽量摈弃从一种后设的立场出发,把单个的历史人物或事件从它的语境中“拎”出来,粗率地对之作出道德或者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往往是苛求于前人,用俗语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作者在文章中直言不讳地批评道:“中国人重褒贬,写历史时动辄把笔下之人讲解成为至善与极恶。这样容易把写历史当作一种抒情的工具。”中国是有史官传统的,而史官的职责就是记录历史的同时作道德判断。而史官对历史的书写往往又是与意识形态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的。最后往往是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意识形态主导了历史的书写。这种历史书写由于忽视了关系千万重的历史面相,而主题先行地把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标签强加给历史,最后不是削足适履就是挂一漏万。也许正如黄仁宇所云,写历史的人应该重视事情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私人情绪上的好恶,只有这样,历史学才能正本清源,关注历史何以如是展开,而不是去谴责历史的如是展开。换言之,历史学家才能真正地如钱穆所讲的那样,对历史抱持一种适度的温情与敬意,到达一种“同情性的理解”,而不至于粗暴而荒唐地针砭历史。这点,在黄仁宇对中国近代史的积极评价和对毛泽东、蒋介石的评述中可以得到印证。

    2016-1119

    大法官的智慧-美国联邦法院经典案例选,邓冰,苏益群编译,法律出版社,2004-01

    美国司法体系中以案例为基础的实证精神,通过在判案司法过程中的逻辑推断,具体细微地贯彻而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本书列举了88个实际案例,虽然对于法律专业的朋友来说,可能在案情简介,审批理据上过于简单,(基本上是简略说明,翻译也比较生硬)但于外行人初步了解美国司法注重细节,对个人的保护的实证主义精神,也还算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值得浏览。

    “我们看到美国的司法判例,其中夹杂如此多的细枝末节,但却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同性恋的歧视问题;隔离平等规则的推翻;抚养权的争夺;遗腹子遗产的纷争;人工授精后冷冻胚胎的所有权问题;宗教情怀下的教育反思;强奸案中对男女平等问题的重新界定;就业中对低龄雇工的保护;有关诉讼权的诉讼争议……这本关于大法官70, 80年代的判例集锦,很好了反映了美国的司法状貌。”(摘自豆瓣书评by RzNee)

    同性恋,堕胎等行为,虽与根植于千年的犹太-基督教道德伦理标准严重相悖,但在今天的美国,逐渐为社会主流媒体接受。基督徒除了在道德上谴责这些行为外,可以通过学习做些什么?这本书基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每个故事牵涉到单独的个人行为,通过阅读了解这个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是怎样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免遭歧视(包括有关婚姻,生殖,避孕,家庭关系,孩子教养等决定,关系到个人尊严和自由)。262页,花一两个小时阅读浏览,增加对法律的了解,我想还是值得的。

    本书的缺点是每个案例的描述过于简单。若是受篇幅限制,我希望同样一本书,只详述大约20篇经典的案例解释。

    2016-1120

    童年的消逝 (美)尼尔·波兹曼,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6,193页

    已故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1931-2003)在1985年写了一本轰动的《娱乐至死》,探讨了上世纪后半页美国文化的巨大变化:印刷文化逐渐向电子文化过渡。简单来说,就是看书的一代,被看电视的取代。三十年后今天,互联网加速改变下一代,青少年以网络代替电视,已是不争的事实,成年人亦如此。移动通信如手机,加剧这种沉溺,以至于如今没有网络,大部分人感到失去自由,无法正常生活。

    作者的另一本代表作比《娱乐至死》成书早3年,探讨的是历史上“童年”这一概念的衍生及消逝。书中,“儿童”被定义为7-17岁的一类特殊群体,本质上与成人不同,二者有本质的界限。作者认为保护童年的是一股道德力量而非政治力量,这个力量便是儿童自身的存在。这个群体正在飞快消逝-儿童与成年的界限变得模糊。本作者虽然提供了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但至于能做些什么,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己坦承并没有答案。

    书分两部分,分别阐述自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文化经历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教育的消失,羞耻心的消失和童年的消失几个阶段。前一部分讨论“童年”这一与成人相对应的概念,在中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存在,当时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也没有羞耻的观念,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儿童年龄刚过7岁,便开始成人的生活,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并不清晰。但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人类经历知识的第一次爆炸,读书教育急速发展,新文化人-一个能阅读思考的成人群体,便与儿童群体分割开来。

    后一部分阐述随着1837年摩尔斯电报的发明,人类进入电子环境时代,远程通讯和电子媒介的传播,使区别成年人与儿童的资讯,成功免费的提供给儿童,“电视文化”下的孩子变成“成人式的儿童”。国内主流电台,比如春节晚会里儿童的表演,每看之,不禁体会作者“眼睁睁看着儿童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令人痛心而尴尬。”的心情。

    虽然作者的侧重点在于儿童群体,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成人的心智成长,比如自控能力,也因电视及互联网络文化影响,趋向儿童。童年与成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开始难以为继,逐渐“消逝”,逐渐失去意义。

    作者后来还有一部作品,《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被称为“媒介批评三部曲“的终结。我还没看。

    列夫·托尔斯泰曾写过一篇《童年》,顺便读读: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15-09/09/content_36579440.htm

    2016-1121

    耶路撒冷三千年,(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张倩红,马丹静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06

    Jerusalem:The Biography by Simon Sebag Montefiore,2012-09

    爱读圣经的基督徒,估计对圣地耶路撒冷的历史颇有兴趣。这城是犹太,基督,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角斗场,是无神论与有神论交锋对峙的前线,是世俗瞩目的焦点,是惑人阴谋与网络神话的发生地,是二十四小时新闻时代里全世界摄像机聚焦的耀眼舞台。。。亚伯拉罕系宗教在这里诞生,而世界也将于末日审判时在这里终结。。。从犹太人和早期基督徒到穆斯林征服者和十字军,再到今天的美国福音派,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耶路撒冷的历史以实现《圣经》的预言。”

    一座城市,三种信仰,三大亚伯拉罕系宗教都相信末世,但具体细节因信仰和教派不同而异。百闻不如一见,我的中学同学下个月就有机会去以色列和约旦走访,我只能在书本上,读一些相关知识。

    撒冷(Salem),意“和平”,早在《创世纪》14章就有记载,为大祭司麦基洗德的住处。亚伯拉罕曾在摩利亚山,即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以他的儿子以撒献祭;主前1000年以色列大卫王曾夺取它,安放约柜,所罗门王曾建圣殿,主耶稣曾在此城外被钉十字架;初期教会曾在这里建立。

    很早听说这本书出名,希望哪天有空,能一路看下来。读了一下前言,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为横向,描述耶路撒冷城的历史-除了人民熟悉的大卫、耶稣、十字军和阿以冲突这四个时代,也包括之外许多被人遗忘的历史。又按几个著名的家族为纵向,“有悖于正统史学所注重的突发事件描述和狭隘叙事,但却可以展示有机的生活模式”,这些家族包括大卫家族、马卡比家族和希律家族、倭玛亚家族、鲍德温和萨拉丁家族,直到侯赛尼家族、哈立迪家族、斯帕福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和蒙蒂菲奥里家族等。

    像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书本的开篇,序幕是主后70年罗马大将提图斯(提多将军,Titus)围攻耶路撒冷和疯狂的屠杀和洗劫。然后从以色列民族,亚伯拉罕的年代,一直写到主后1967年以色列的“六日战争”,基本确定今天中东形势的事件为止。

    2016-1122

    笑谈大先生,陈丹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208页

    因政治政党国家关系而被骂杀或捧杀的文人,总有人希望还原一下原貌。只可惜年代久远,将一个”架空的偶像赋以血肉生气“,无论是鲁迅章太炎这些留日派,还是胡适傅斯年等英美派,在人们心中,已经各有各的定义看法,很难再还原了。

    作者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的文稿集。

    书摘:

    长期被政权神化、非人化、政治化,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语文教科书长期强迫学生阅读鲁迅,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致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敷衍一位历史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给他一个脸谱,很不幸,鲁迅正是一个早已被简化的脸谱。

    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大家现在看见了,过去半世纪,胡适被骂杀,鲁迅被捧杀。近年情况反了一反,是鲁迅开始被骂,胡适开始被捧,然而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

    这五六十年,全社会发展出一整套语言,煽情、造作、夸张、空洞,打开电视,几乎每个节目主持都用这种语言说话,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这样说话,即便说的是真人真事、真挚的感情,语言却是空洞、夸张、造作、煽情,而且大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们是从丧失语言开始,丧失了传统、丧失了天性。你去听听一个幼儿园孩子说话,说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就已经造作不堪,不像一个孩子的说话。但这个题目太大了,今天也不展开。

    2016-1123

    大争论:左派和右派的起源/ (美) Yuval Levin(尤瓦尔·莱文)著,王小娥,谢昉译,中信出版社,2014-09

    感恩节快到了,这个美国的“春节”,是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烤火鸡的节日。NPR电台善意提醒听众,今年的感恩节大餐,很可能是史上“最难熬”的一顿饭哦。来自红蓝州的,支持民主或共和两党,投票选希拉里或川普的一群人,无论是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或岳父母老丈人丈母娘们,除了感恩,还会在饭桌上拉下脸来,继续前一阵子看来“你死我活”的竞选争吵吗?

    政治,这个于各行各业老百姓本不怎么相关的话题,却因美国日渐走下坡路,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思维中,人人都想改变他人,改变社会,改变这个国家。互联网,社交群,全球一体化,言论自由,更加满足了普通人“驾驭”外界的愿望。小民不再被忽略,总统选举的结果,也在极少数的摇摆州选民手中。保守派和自由派(通常也就是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国内叫左派和右派,之间的辩论,似乎永无止境,“这些辩论引发了一些道德和哲学问题—我们每个人认为人类生活中哪些是真的、是重要的,而这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政治的期望。”

    18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时代,政见相左的两个最突出代表人物,是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和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他们代表左右两派,曾针对法国大革命公开辩论,他们的书和观点,“不仅构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而且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影响着全世界。”“研究伯克与潘恩的分歧,他们对历史、自然、社会、理性、政治制度、自由、平等、权力等关键问题的看法“,就是这本书的主题。

    作者曾是白宫(小布什政府)的政策工作人员,也曾是”由国会中的共和党人所组成的几个委员会的成员“,写书的目的,是探讨激烈争论,不同观点背后,存在的那些深层次问题。

    对政治始终兴趣寥寥,却又不想总是一窍不通,于是拿来看了,边看边打瞌睡。

    2016-1124

    重生真意,王明道,宣道出版社,1996-11

    王明道牧师将信徒按属灵标准,分为四类:其一为明白重生真理,亦有重生经历;其二为有过重生经验却不明白重生道理;其三为明白重生道理却未有过重生经验;其四为不明白重生道理,也未有过重生经验的信徒。

    重生(英文叫reborn)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人需要重生?这要回到圣经约翰福音第三章,颇有名望的法利赛人尼哥底母夜访主耶稣的故事里,也就是著名的三章十六节之前的对话:

    尼哥底母问:‘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尼哥底母说:‘人巳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么?'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主耶稣来到世上要解决的,就是人的罪的问题。圣经说:罪因一人入了世界,世人就沉沦在罪中,与上帝隔绝。耶稣解决的办法不是修补改善,而是重新替换。人类历史和社会里,充满了各种宗教和“教主”,教育制度,法律,和宗教的改善,并未解决人的软弱失败。而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来到地上,不是只给你我一些真理而已,祂是来完成神的救恩,祂是”救主“而非”教主“。祂的救法,就是叫信祂者,在祂里头被神的灵重生了。

    尼哥底母不明白,人如何才能再被生一次,主耶稣在这里,就回答说,”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 重生得救,是因“人有了神的儿子,就有生命。”(约壹5:12)这个新生命的经验,只有真正重生得救的人,才有体会。

    盼望人人都能成为明白重生真理,亦有重生经历的主耶稣的门徒。

    2016-1125

    基督论,唐崇荣,中福出版社,1994-03

    唐牧师在台湾神学讲座的文稿集,包含“基督是谁”,“基督的源头与本质”,“宇宙性的基督”,和“基督的职分”四个命题。圣经里,耶稣的神人二性是比较难理解的教义。约翰福音第三章里,有主耶稣和犹太法利赛人的官尼哥底母关于重生的一篇对话。主耶稣曾如此形容自己:“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 ,你们尚且不信 ,若说天上的事 ,如何能信呢 ?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 ,没有人升过天 。”这句话,我反复思考,加深了对耶稣是神是人二性的认识。

    四讲小结:其一,基督是谁。正确的基督论建立在圣经的启示上;基督是信仰的中心,除去基督的基督教,比其他任何宗教更软弱无能;基督成为人,其反合性,使不信者跌倒,又建立信者信心。因上帝的愚拙总比人智慧,上帝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后1:25)

    其二,基督的源头与本质。从隐藏在普遍启示中的上帝,到“道成肉身”的基督(特殊启示),到圣灵的引导,使人得到认识真理的自由。基督是宇宙创造的本体和源头,又是审判万有,公义的执行者。公义和救赎,认识神的两大属性。“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 是本乎神, 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 公义、 圣洁、 救赎”(林前1:30)

    其三,宇宙性的基督。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真正的信仰是领受真理的本体,与科学界,道德界,自然界的真理融会贯通,合而为一。宇宙里,基督是创造的主宰,被造之因;在思想界基督是万理的源头,知识的根本;在道德界基督是爱的本体,舍命救赎的那一位。在法律界祂是义的根源;在宗教界祂是“朝闻道夕死足矣”里,道的本体。

    其四,基督的职分。基督身兼君王,先知,和祭司三个职分。作为君王,祂统管自然界万有,主宰生命,也掌管人类历史,是万王之王;作为先知-上帝的代言人,祂是预言中的弥赛亚,祂道成肉身,救赎人脱离罪恶,又要在末世审判世界,成全义者;作为祭司-神人之间的中保,祂在神面前,在十字架上代替全人类,一次性将自己献上,成为赎罪祭,使凡信祂的永不灭亡,反得永生。

    2016-1126

    地板下的小人,(英)玛丽·诺顿,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07

    The

    Borrowers by Mary Norton, 1966

    英国作家Mary Norton(1903-1992)的儿童文学系列-“借东西的小人”,一共五本。这本讲的是乡间幽静、偏僻的旧屋里,孩子想象中,地板下藏着一些像自己一样生活着的小人,他们在自己的至爱居所里,过着和上面世界里的大人一样的生活-刻板、寂寞,没有丝毫浪漫的日子里,“他们穷困、拮据,艰难地维持着’体面’的生活,小心眼地和别人比较着,像极了狄更斯笔下雾都底层的人们” -书中有对这些小人们困窘生活的细致描写:

    他们用废信糊墙,邮票成了装饰画,药瓶盖当凳子,火柴盒做五斗柜,吸墨纸成了最好的地毯,别针是门闩,也可以当晾衣绳;澡盆也有,是个小盖碗,冷热水呢?他们用管子接上了上面厨房的锅炉!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趁人不备,向上面的人“借来”的。哦,对了,他们还是安逸、幸福的一家人呢,日子虽过得简陋,倒也衣食不愁。

    小女孩阿丽埃蒂的爸爸波德是鞋匠,虽然上了岁数,腿脚不灵便,但任劳任怨,变着法儿上去“借东西”充实家里;妈妈霍米莉像所有女人一样爱慕虚荣,希望能有更漂亮的地毯,更丰盛的晚餐,甚至喜欢一个毫无用途的装饰柜子,她老打发爸爸上去借这借那,过后又心疼他会被人“看见”。

    阿丽埃蒂爱读书,对上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她也很孤单,没有人能理解她,和她说话。和阿丽埃蒂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院子里的草坪上,被“看见”的恐惧过去后,他们成了朋友,一起读书、聊天,他帮她给叔叔家带信,还给她家里搬来了玩具室里的全部家当-一套维多利亚式的小家具,妈妈乐得要开舞会。有朋友相伴的时光总是甜蜜又短暂的,终于有一天,厉害的女厨师发现了地板下一家人的秘密,叫来了警察和狗,要把他们像耗子一样给消灭掉。他终归只是个孩子,没有办法保护朋友,只能冒险弄开了通风格栅,为他们打开一条生路……想象和现实之间,也许只有一条模模糊糊的细得不能再细的界限,现实和想象之间也许其实并没有界限,拥有孩子的心灵就能自如地穿梭其中……想象如一株疯长的植物伸展出无数的枝蔓,而且愈发繁茂,地板下的小人像真的存在过,不,他们的确存在于他苍白的生活中。

    选摘自豆瓣书评(eyescoffee)

    2016-1127

    光荣与梦想: 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美)威廉·曼彻斯特,广州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译、朔望、董乐山、关在汉校,商务印书馆,1978

    1974年美国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下台,他本准备做到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结果没完成,那是离今天40多年前的事。在那之前还有40年,从上世纪30年代起,是美国经历大萧条,二战,韩战越战冷战的四十年。有本好书描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历史。

    一共四册,商务78年版,当时属于内部发行的出版物。后来重版。原文初版发行于1973年,作者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1922—200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二战期间效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冲绳两度负伤,战后获得麻省大学的学士和密苏里大学的硕士学位。担当记者,多次为肯尼迪总统撰写讲稿。著作共有18部,包括两部小说。作品有20世纪多位伟大人物的传记,包括邱吉尔、麦克阿瑟、肯尼迪和洛克菲勒家族。最畅销的两本著作是《克鲁伯的军火》和《总统之死》。《光荣与梦想》是他的第十部著作。

    作品勾画了从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的水门事件,40年间的美国历史,内容十分丰富。举凡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历届政府中统治集团的内讧和两党的勾心斗角,经济危机引起的严重社会动乱,以及工人、农场主、退伍军人和黑人的群众斗争,等等,都写得绘形绘色。对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一直到流行的衣饰发型、音乐电影、美语中的时髦词汇等,都有广泛的评述。书中还插入“美国人物画像”若干篇,是对当代美国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剪影。本书充分运用新闻报导的特写手法,根据大量的美国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写成,对了解美国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幕情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有参考价值。

    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应运而起》,从1932年在经济大危机最严重的时刻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写起,包括整个“新政”时期,一直写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部《牺牲与变化》,从1941年“珍珠港事件”一直写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这是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宝座的十年。第三部《种下恶根》,从I951年到1960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任期结束的十年时间,这时美国处在新的繁荣之下。第四部《必得恶果》,包括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总统的在任期,这是越南战争和国内人民运动高涨和社会动乱激化的年代。第五部《尼克松终于上台》,从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写到水门事件。

    书名《光荣与梦想》,从章节的小标题 - 恐怖的阴影,黑夜茫茫,牺牲与变化,猜疑的年代,陷入深渊年,种下恶根,必得恶果,伟大的梦和梦的破灭,美利坚分裂国,自尊丧尽等,可以看出,内容却实实在在是频临崩溃的政治经济,战争和种族问题和危机中,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苦苦挣扎和反思。

    2016-1128

    看不见的大猩猩-无处不在的6大错觉,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丹尼尔.西蒙斯著,段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01

    The

    Invisible Gorilla: How Our Intuitions Deceive Us, by Christopher Chabris and

    Daniel Simons, 2011-06

    心理学入门书籍,作者(两名心理学家)通过有趣的实验和精心挑选的案例,来解释日常生活中人民遇到的情感,偏见,错觉和冲动。人们看到的,是他们愿意看到的,而看不到的,并非不存在。

    人类六方面的错觉,涉及人们的直觉的局限性,包括:

    一,注意力(Attention)局限-看见并非看到,为何有些车祸中,肇事司机坚持称自己“根本就没有看到对方”?为何有的摩托车手已经穿上了颜色鲜艳的衣服,汽车司机还是没有注意到他?尽量减少车祸的有效方法是什么?

    二,记忆(Memory)局限-记得并非记清楚。为什么不同人对9.11事件的深刻记忆会有相互矛盾的地方?记忆不可靠吗?记忆也会出错吗?

    三,自信(Confidence)局限-自信并非能力强。法庭上,证人的证词与事实相悖,是他们在说谎吗?难道自信的证词不可靠吗?我们是否应该相信自信的证人?

    四,知识(Knowledge)局限-知道并非明白。你是否觉得自己对身边的事物了如指掌?那你能回答天为什么是蓝色的吗?你能说出拉链是如何工作的吗?

    五,因果(Cause)局限-相关并非因果。为什么人类的大脑如此喜欢按照时间线索顺序接受信息?为什么我们总是认为先发生的事情是后来发生事情的导火索?影响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吗?

    六,潜能(Potential)局限-潜力并非无限。为什么人们都相信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升智商?为什么人们都愿意接受“潜能无限”的激励?为什么多数人认为自己的大脑只开发了10%?

    第一章里,作者花了不少篇幅探讨“为什么驾车时不能接听电话”,这个现代城市人无法避开的话题。非常多的证据表明,开车和使用电话造成事故的影响不亚于醉酒驾车。纽约市是第一个就此立法的城市,明文禁止开车使用电话。然而电话公司为了利润增长,迅速将手持手机替换为耳机,蓝牙等方式,宣称“能够解放司机的双手提高驾驶安全性”。很多地方法律只禁止开车时使用手持电话,结果越来越多人对于开车使用非手持电话(handsfree)过于自信,(包括我自己)这种误解越来越深。

    关于开车时一心二用(Multi-Tasking)的研究,所得的结论表明,人们只能在两种情况下一心二用。其一,allbut one of the things we are doing is completely routine;其二,alternateour attention rapidly, but often ineffectively, between all the things we aredoing.事实上,人们无法同时做两件非常例事情。关于这个分析我深有体会。

    上礼拜周日下午打完球,我带儿子从教会开车回家,一上车便与坐在后排位置的儿子聊天。汽车缓缓从停车场开出,迎面是四条车道的马路,来往各两条车道,中间有黄色实心线标明,这是一条我开了无数次的小街,必须左转。然而神使鬼差般,我竟然开在(左二)逆行道而不知,直到对面的车迎面行驶而来,我还奇怪为何对方如此行车。我看到对方驾驶员将手高高抬起,和他非常奇怪的眼神,霎那间,我意识到自己离奇的错误。幸好周围并无其他车辆,两车速度都低,并且双向都有两条车道,才不致造成事故。直到现在,我回忆多次,还是无法理解自己视而不见的古怪行为。开车时头脑一片空白的短暂经历我也有过,甚至有一次缓慢开过红灯而不知。这种疲劳开车,或开车边讲电话造成的失误,有可能是致命的。

    看了本书的几章,对于自己的盲点深有体会。也觉得非常有必要避免开车聊天的习惯了。

    2016-1129

    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徐贲,东方出版社,2014-01

    一个在中国长大,经历文革,如今在西方教书的华人,通过西方价值观探讨现代社会里的民主,自由,宗教,尊严等问题,也从个人良知的角度阐述群体公德,民主宪政,和社会共善。长久以来,西方价值观在国家政府舆论中,给人“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警惕感,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不少东西政治文化等话题,也逐渐在普通人心中琢磨。即便是父母愿意送下一代到欧美去留学,也不得不主动了解外面的世界。

    频繁的恐怖袭击,国家战争,难民问题,多数人“温柔的暴政”对个人信仰自由的侵犯,人的良心有多少靠得住?人们在外力限制、思想操控、威权统治面前,是否拥有抵抗的意愿和行动的能力?政治正确对个人的影响,自由思考与人权有何关系,民主有哪些局限性。。。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公民,至少我们的下一代,在正确与错误,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中,有太多问题没有清楚的答案。基督教传统文化在美国的式微,LGBT等对婚姻家庭及商业社会的影响,通过书中的许多实例,更看得清。

    作者徐贲,1950年出生于苏州,复旦大学毕业,获马萨诸塞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苏州大学外文系,现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被称为近年来大陆最为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我过去没读过他的文章。书分三个部分:其一,个人良知和社会共善,二者之间可能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其二,人性自身的弱点、缺陷和幽暗意识,外力如何利用这些对人进行心理和思想的操控。其三,政治制度与民众德行的问题。

    书摘:

    良心不只是人有什么情感、情绪或想法,而是有与此相应的行为。没有行为和行动的良心只是空洞、模糊、暧昧的心理冲动,也会因此变得萎靡衰竭。和美德一样,良心是某种我们需要用行动来养育的东西

    私德与公德-正如梁启超所说,“私德与公德,非对待之名词,而相属之名词也”。天天提倡公德,今天五讲四美,明天八荣八耻,学雷锋、学模范,如果没有私德就未必会有成效,比如,爱国为“公德”的第一要求,但爱国有诚有伪,有人把爱国变为口头禅,以爱国为名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这是虚伪和不诚。虚伪和不诚就是私德的缺失。

    人心里可能有哪些虽然自然,但却不良的幽暗意识,如愚蠢、贪婪、狡诈、凶狠、阴险、淫乱、妒忌、作秀、势利、伪善、轻信、偏执。当然也还要知道人可能有哪些虽然平常,但却有害的行为倾向,如随大流、骑墙观望、首鼠两端、盲目服从、盼望奇迹、做烂好人、别人鼓掌我也鼓掌、将别人非人化,等等。

    洛克《教育片论》讨论的“不良品质”包括吹毛求疵、挑剔、笨拙的羞怯、轻蔑、贪婪、野蛮、跋扈、轻率判断、伪善、怠惰、说谎、心怀恶意、粗心大意、鲁莽、怯弱害羞、顽固、胆小,等等;而“优良品质”则包括彬彬有礼、仁爱之心、慷慨大方、荣誉、谦逊、勤奋、仁慈、爱学习、谦虚、有礼貌、谨慎、敬畏之心、自我控制、自我克制、自我抑制,等等。

    2016-1130

    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01

    《海外中国研究从书》之一,封面写道,”中西文化的碰撞,导致中国知识分子更深刻地反思传统文化的人格精神,梁启超为重建民族新文化和寻求人的近代化作出了独特的探索。他所塑造的一代新民,既非西华的,也非中国化的,而是对两者的一种选择综合“。

    前一本书序言里,徐贲提到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写《新民说》启蒙国人,倡导“开民智”和“新民德”。梁公在《新民说·论私德》中,把中国人的“私德堕落”归结为五个原因,前四个是腐蚀的原因:专制、暴君、战乱、贫困;后一个是疏忽的原因,即读书人的“学术匡救之无力”。他倡导私德和公德一起,作为开启民智和现代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公德的启蒙侧重公民知识和道理,使人了解公共生活需要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私德则侧重心智启蒙,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本性,明了哪些是“人的本性中出错的地方”,避免对“知识必然导致行动”过于乐观,因为即使个人良知尚存(良心未泯),但知而不行,个体的作为也不可能挑战环境与制度力量。“没有行为和行动的良心只是空洞、模糊、暧昧的心理冲动”。

    想起自己收藏的这本《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一直没翻过,趁这机会,了解一二。其中第九章,新民与私德,提到梁启超在1903年之后,在传统道德哲学思想方面的进展。通过发表《论私德》《德育鉴》和《明儒学案》等书文,梁指出中国传统里公共义务的缺乏,和个人义务的备受重视。今日作为受儒家传统影响的华人而自我分析,仍感到“各人自扫门前雪”,和“修身养性”,以及缺乏公共意识,不但在自己身上,而且在包括教会在内的群体里,确实印记深刻。

    一百多年过去,中西文化还在碰撞,西方和东方各自输出了什么,有待国内外朋友,对于文化学有兴趣的,参照给些答案。

    =END=

    未整理的手稿

    2016-1111

    The

    president's book of secrets : the untold story of intelligence briefings to

    America's presidents from Kennedy to Obama, by David Priess, 384 pages

    "Every day, a member of the CIA presents to the president a report detailingthe most sensitive activities and analysis of world events. These can rangefrom the behavior of America's allies to the maneuvering of its adversaries,from imminent dangers to long-term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are often basedon the words of highly placed sources or the interceptions of astonishinglynimble technologies. This report--for the president's eyes only--forms thebasis of the president's assessment of US intelligence and strength. The storyof the President's Daily Brief--the PDB, in the jargon--is a window into thecharacter of each president and his administratio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hisworldview and policy was shaped by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securityservices"-- Provided by publisher.

    基督教理论与现代(),[德]特洛尔奇Ernst Troeltsch,刘小枫主编,朱雁冰,李承言,刘宗坤译,华夏出版社,2004–07,332页,10.4M

    英文名Christian Theory and Modernity,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 Classic & Interpretation Hermes

    ”宗教伦理关注的首先是个人的生命得救,而不是群体的生活秩序及其公义或平等,宗教理想本质上是个人生活的理想,不是社会生活的理想“- 西方伦理趋于以人为主,有其宗教信仰的根源。社会生活中关于个人的报道,每天都是,简言之,人命较受重视,这是中国老百姓富裕了后,越来越感到

    今年春天,克莱恩又以新著《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的兴起》(TheShockDoctrine:TheRiseofDisasterCapitalism)一书,赢得了英国华威大学颁发的首届华威奖。

    在《休克主义》一书中,克莱恩女士考察了伊拉克战后被外国资本瓜分的现实,继而回溯海啸后的斯里兰卡、飓风后的新奥尔良,莫不是资本家借“休克期”的良机大发横财,而贫民既无力从灾难中复苏,又受到所谓“休克疗法”的第二轮打击,失去土地、住房,兀自忍受大公司接管经济后的新一轮盘剥。

    她称之为“灾难资本主义”。其核心乃资本利用社会或经济危机,强力急进,大幅推进私有化。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灾难资本主义已经成了一种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形式。

    多少有些讽刺意味的是,主张“拒绝品牌”的“Nologo”已经成了反全球化运动的重要品牌,甚至被注册成了商标。不过,克莱恩女士从未以此获利。

    An Encouter With A Prophet.

    有人这样总结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景观:

    1.为了一点点利益害人无底线;

    2.有权的没权的都不看长线仿佛没有明天;

    3.太多人只关心结果,无所谓是非;

    4.很多人幻想甚至崇拜不劳而获;

    5.遇事要么冷漠逃避要么阴阳怪气;

    6.民族主义比色相更好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私人翻书笔记 2016-11(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mk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