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私人翻书笔记 2016–10 (上)

私人翻书笔记 2016–10 (上)

作者: 書旅 | 来源:发表于2017-07-19 03:09 被阅读26次

2016–1001

塑造现代文明的100本书,贾普京,山东画报出版社,2015–12,360页

100本西方经典名著的简介,罗列在一起,给人拼凑感。没有序言,作者贾普京何许人也,哪个单位?不详。姑且当作是科普,或是“西方百名思想家,一人一部著作”,至于这些书是否塑造了现代文明,暂且不去挂心。书的扉页写着“读书人的速成本,思想者的工具书”,当是给现代人浏览,用今天的话来说,忽悠一下,真正的思想怕是速成不了。

好在这样的书,放在手边上,随时提醒,记住人类发展史上,西方文化扮演的角色。放一起读,比按人头查维基百科了解,容易多了。遗憾的发现,现代科技的便利,并没有提升自己一丁点刻苦的劲头。有人问,缘何上世纪初,中国出了那么多大师,我想,这些大师若从小就有iPhone,iPad,电子游戏,不少怕就隐姓埋名了吧,扯远了。

介绍的思想家包括阿奎那,伊拉斯谟,马基雅维里,马丁路德加尔文,伽利略哥白尼笛卡尔,蒙田培根莎士比亚,弥尔顿霍布斯,伏尔泰拉瓦锡法拉第,洛克笛福狄德罗,维柯林奈孟德斯鸠,班杨牛顿卢梭,亚当斯密杰斐逊,潘恩吉本康德赫顿,柏克孔多塞,欧文孔德马尔萨斯,克劳塞维茨,托克维尔卡莱尔,爱默生梭罗狄更斯,巴斯德达尔文,穆勒雨果孟德尔,凡尔纳惠特曼,尼采斯宾赛,马歇尔吉布斯,杜威普朗克,韦伯泰罗弗洛伊德,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凯恩斯,巴普洛夫斯宾格勒哈耶克,还有好些连名字都没听过的科学家。

这些对人类文明有影响的大家,著作一人一部。

2016–1002

千古文人侠客梦(陈平原)插图珍藏本,陈平原,新世界出版社,20012–09

生于七十年代的,很少没有看过港台新派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这个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上世纪下半叶,从大陆被完全革命掉,好在港台没有被统一,海外有一点点保存。其实从唐宋到上个世纪,武侠小说的形成发展几乎没断过。作者于是将侠的概念之形成,行侠的“手段(仗剑江湖)目的(快意恩仇)背景(笑傲江湖)方式(浪迹天涯)”等,考究一番,做个学术探讨。冷静如旁观者,博士论文般,洋洋洒洒成一书,文人的侠客梦,若不是深度武侠文学迷,怕不容易读完,资料的搜集还是很全面的。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武侠归于通俗小说,不少人赞同。小时听人说,武侠乃成人之童话,长大后逐渐了解社会这个真正的江湖里,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斗争,除了“王法”之外,还有义气和白道黑道的潜规则。回头再看这些小说,将普通人们对于不可改变的世界,简单描绘于正邪善恶之争,以原始搏斗为方式,以武功高低为胜负,靠自己来决定命运,无疑是很浪漫又令人激动的,难怪吸引人。

书摘:

人们常常把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侦探小说作比较……不论是侠客还是侦探,都认定有罪必有罚,差异在于到底由谁来主持处罚以及处罚的准则。侦探只是帮助搜寻罪人而不具备惩治罪人的权力,法官也只是执行法律而不能自作主张,真正置罪犯于死地的,是人类平等的权利,以及保护这种权利的铁面无私的法律……侦探维护法律的神圣与尊严,侠客却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2016–1003

小王子,(法)圣埃克絮佩里,马振聘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08,97页

1943年,二战期间面世的童话书,讲述一个来到地球的小王子,”有关孤独、友情与得到而又失去的爱的感人故事”。除了英文中文,还被翻译成230多种语言。作者出生于1900年法国,年青时服兵役,做为一名邮政飞行员,往返于欧亚南美。1935年,他试图打破巴黎到西贡的最短飞行时间记录,在撒哈拉沙漠中坠机,和机械师两人幸存,严重脱水,出现幻觉,濒临死亡之际获救。这一经历,后来成为小王子一书的素材。

法国沦陷,圣埃克絮佩里流亡美国,成为抗法西斯预备役飞行员。在美期间发表了《战争飞行员》,和《给人质的一封信》,广受好评。《小王子》书成次年,在一次执行勘察任务返航时,他开着P-38闪电式战斗机,在地中海上空失踪,当时44岁。2008年,一名前德国空军飞行员里佩特,承认在1944年7月31日于地中海上空击落的飞机,可能正是他驾驶的洛克希德“闪电P38”,因为当时圣埃克絮佩里,由科西嘉岛起飞前往法国南部执行任务。但事件未能确实。

作者热爱飞行和写作,文字中也有常年飞行的惯性,从高海拔视角,描述人性的高贵和自身的核心价值-那种超过个人之间的”全人类之间的爱“,“人只有用自己的心才能看清事物,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可怕的战争残酷吞噬大地,污染蓝天,人心人性是多么罪恶,又多么渺小。

推荐这本书与同是二战期间的作品,C.S.Lewis的《返璞归真》一起阅读。

圣埃克絮佩里家乡的机场以他命名,还有有两颗小行星分别以B-612和作者名字命名以纪念。也许B-612上,有小王子爱的那朵花。读的时候,更盼望那个永恒的天家。

2016–1004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04

按作者在心脏病去世22天前,将自选的杂文随笔集选定取名《沉默的大多数》,又写了个序言,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很久以来,中国人的问题是能不能自由说话,西方人的问题是能自由说话后的混乱。

王小波的作品,最早接触的就是这本,大约是中国开始流行微信的时代。社会是个大江湖,微信圈是个小江湖,沉默的大多数,是典型的东方人文化,每个微信圈里,总有那么几个爱发言的,其他的,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一个中国人聚集的会中,大多数人努力避免直言面对,于是领导若希望台下表态合乎己见,最简单就是让群众中不同意的举手,然后自我陶醉一下。

这种介于无所谓和不情愿反对的沉默比比皆是,另一个极端,就是政治正确,美国现在学习搞文革,实在很像。

2016–1005

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09

上世纪中国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胡适之享有盛名,“历四十年而不稍衰,因此他的一生,简直就是玻璃缸里的一条金鱼;他摇头摆尾、浮沉上下,一言一笑,在在都被千万只眼睛注视着。稍有一点关于”胡适“的小故事,在报章杂志上不是“头条”,也是“花边”。全国上下-尤其是茶余酒后-对他都有极浓厚的兴趣。。因而看胡适和‘看梅兰芳’,实在是大同小异的”。

小时头次听说这个名字,是从妈妈口中提到,连带的是文革中长长的被批判者名单,从两千年前的孔老二到还在世的邓小平,当然胡适的名字也随在其中,原来解放后此人又热过一次。入小学那年,文革正结束中,最早迷恋的水浒和隋唐演义里,英雄好汉排座次,于是心中不知觉,将妈妈提及的那些个人名,悄悄排列一番,初以为是些武功高手呢。至于那个名字后头,又拖了一个之乎者也的“之”字的家伙,连长相也不知晓,颇像射雕英雄传一开始提到的黄老邪,神龙见首不见尾-当时的图书馆或书店,似乎从没有见到这个人的书或故事。

由胡适口述给唐德刚的自述,英文原稿录音背后的讨论和对话,类似古今哲人述而不作的对话录。原为给美国大学里治汉学的研究生,唐先生的翻译,据他所说,文字时还是“削足适履,量脚做鞋”的。

与胡适的《自传》同为了解这位在历史上提倡“民主,自由,实验哲学”的思想家的书。第三章,“初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生生活”里,提到与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人士的接触,其中庚子赔款奖学金,清华学校留美预科班,康大的“教友会”,四福音书,总统大选,威尔逊民主党三千票险胜,托虎托共和党与老罗斯福进步党三党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中国学生的参与,印象较深。

书摘:

这一批基督教会内的善男信女,他们不是传教士,也没有向我们传教。他们只是一本助人为快乐之本的精神,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罢了。大体说来,他们为人处世都和善热忱,诚实无欺,自爱爱人,开明民族。。。有数不尽的美德。在我们那时的心目中,他们简直是一群道德完美的”圣者“,笔者当时便时时反躬自省,我觉得美国之有今日的富强,实在不是偶然的。郭嵩焘氏推崇19世纪的英伦,说:不期三代之治,见于今日。这正是笔者50年代初期对这个美国社会的感想。何柏林伉俪每周带我去教堂做礼拜。他们也不是向我传教,他们只是真心相信,好人是没有理由不做基督徒的;他二老每个月约五分之一的收入,都是捐给教会,做公益用途的。他们的教堂也有规定的日程,让新教友入教受洗。

2016–1006

山坳上的中国问题、困境、痛苦的选择,何博传,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06,558页

超过1/4世纪之前的一本禁书,希望如今中国的问题不再是问题,已脱困境,痛苦的选择也不再。再看美国,直接下坡,急功近利,就更明显了,今天的问题困境和痛苦也是很大。书中引卡夫卡的一句话,”一本书,如果我们读了没有感到额头上被击一猛掌,那我们读它干什么?“,有些人一生是斗士,焚心似火,如梵高般,燃烧得也快。作者直言自己执迷不悟,“如果我们不能够从这些直接威胁到全民族命运,前途与生存的全国性危机问题中解脱出来,一切关于精神,思想,文化,政治的讨论,都是废话”,但同时他也感叹道:”中国的政治,政策,政工,政审等工作是时常与学术问题纠缠在一起的,弄不好就会触雷引爆,落得个有口难分,沉冤莫白。“

热衷中国”问题学“的读者,或许可以理解作者只顾罗列问题,把解决方案归于领导决策的方式,因为“那不是问题学的任务。。。由于问题不清,情况不明,信息分析不充分,方法准备不成熟,解决问题的条件不齐备。。。急功近利的态度,使他们一再陷入错误的深渊”。

二十年前中国猛的超英赶美,如今赶到前面一看,问题还是很多。古往今来,能人智士,改良社会的方法手段层出不穷,但是治来治去,老的问题消除,新的又出,人类犯的错误,基本上大同小异。是否因为内里坏了,治了标治不了本,人类与生俱来的罪,最终如何解决,只有圣经启示给予答案。

2016–1007

林徽因梁思成,费慰梅著,成寒译,法律出版社,2010–12,256页

中国古人欣赏的是郎才女貌,现代人则更喜欢有貌又有才华的女性。曾几何时,网络中充斥了类似”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靠实力“这类羡慕嫉妒恨的评语。如此文化里,有高颜值,又在文学建筑两领域造诣不浅的才女林徽因,固然会被人热捧,这不,连电影都出来了。好奇之下,只想读读这位女性自己的作品,可惜坊间找不到梁思成和林的自传(或许不存在吧),就姑且从费慰梅的平实文字里了解吧。小时那个年代,费正清名声比费玉清,落寞多了。若不是爸爸书架上的书,还真以为他是个中国人呢。

费慰梅(Wilma Fairbank,1909—2002)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美国学者,出身哈佛世家,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夫人;抗日战争期间,曾在重庆任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费正清夫妇与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交往甚密。他们来到中国后大约两个月,便遇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一见如故。费正清夫妇的中文名字,即由梁思成所取。这两对夫妇亦成为终身好友。

书里呈现的林徽因,”不是那个占据人生各种高地的林徽因,不是贯穿建筑文学两大领域的才女,不是玩转顶尖男人心的女神,总之,不是事业中的林徽因,也不是爱情中的林徽因,是一个友谊中的林徽因。“其实,三十年代的林先生因“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作家李健吾语),咄咄逼人的个性,的确不是我喜欢的那种。

整本看完,印象最深的,倒是梁思成先生在文革中的遭遇,重压在心喘不过气来。苦难的民族,在二战中受尽煎熬,当年许多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

他们的努力,在新的朝代换来了屈辱和埋没,直到上世纪末,才又被发掘看重。

书摘:

思成和徽因对于政治都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他们在艺术的环境中长大,思想上崇尚理性,一门心思扑在个人事业上,决心在建筑史和诗歌领域中有所建树,根本没有时间参与政治或进行政治投机。他们在战争期间遭受的艰难困苦也没能在他们身上激起许多朋友感受过的召开种政治愤怒。他们是满怀着希望和孩童般的天真进入共产主义世界的。

(注,林洙记述)我不敢想,但我预感到他们决不会放过他的。我最伯的事终于发生了。那一天我正在系馆门口看大字报,突然一个人从系馆里被人推了出来,胸前挂着一块巨大的黑牌子,上面用白字写着“反动学术权威梁思成”,还打了一个大×,系馆门口的人群轰的一声笑开了。他弯着腰踉跄了几步,几乎跌倒,又吃力地往前走去。我抬起头,一瞬间正与他的目光相遇。天啊!我无法形容我所爱的这位正直的学者所爆发出来的那种强烈的屈辱与羞愧的神情。我想现在即使以恢复我的青春为补偿,让我再看一次他当时的眼光,我也会坚决他说“不”!那一天回到家里,我们彼此几乎不敢交谈,为的是怕碰到对方的痛处。从此他一出家门就必须戴上这块黑牌子。看着他蹒跚而行的身影,接连好几天我脑子里一直在反复着一句话:“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是的,我亲眼看到他在这最后十年中是怎样“拼命向前“的。天真而诚实的思成当时哪里知道,他所依赖的“导师”,在这最后的岁月中,所给他指引的,竟是一条历史倒退之路。沿着它,无论他怎样拼命,也是不可能前进的。他的悲剧是整个民族悲剧的一个缩影。今天,在他含恨而逝的十四年以后,在人们纪念他八十五岁诞辰之际,我执笔凝思,看着窗外美丽的月光,清华园这样宁静,它在新生中。但是,他却看不到这一切了。

2016–1008

常瞎子-中国基督徒的殉道见证,苏约翰,2005–08

寒冷严冬,一个声名狼藉的贫穷瞎子,从中国东北的满洲小村庄,步行120英里到沈阳奉天求医,只因听到洋大夫能医治各样的疾病的消息,那是1886年。这人有不光彩的历史,因嗜赌如命,生活放荡,欺压百姓而为邻里鄙视。他连妻子女儿也忍心赶走,任其乞讨,自己眼瞎了,人们庆幸其罪有应得。

路遇强盗袭击,被打伤丢在路旁,又被抢走仅有的钱和衣服,到了教会医院已是奄奄一息。瞎眼虽未治好,却因耶稣基督的福音而重生得救。一个罪人生命的改变,是喜乐平安和传福音的热忱。建立教会,最后为人舍命,死于义和团拳匪刀下。

一百多年后,他的故事还在流传,这本小册子就是见证。感人的故事,值得一读。瞎子常森所作圣诗,摘抄如下:

耶稣,我的向导!我的喜乐。我灵满有平安,因祂是我的向导。工作或是休息,白天还是黑夜,耶稣总在我身边。//耶稣每日做我的向导,祂怜悯的手搀拉着我,他是我的向导,一直陪伴我,我依靠在祂的右手。//我紧握耶稣的手,生命的旅程直通天堂之门,没有伤痛、没有悲哀,我的盼望永不动摇,耶稣是我的向导,我等候祂。//生命终结时,我是得胜者,胜过外面的敌人,胜过里面的罪恶思念,耶稣是我的向导,我唯独信靠祂,纵然是死亡冷河,我也不惧怕。

2016–1009

苍洱之间,罗常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09,182页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法)帕斯卡

罗常培(1899-1958),满族,本姓萨克达氏,字莘田,号恬庵,北京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方言学、音韵学方面的权威。北大毕业,早年任教于西安国立西北大学、厦门大学及广州国立中山大学。1929年,傅斯年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他与赵元任、李方桂成为该所语言组第一批聘用的研究员。这三位被称为早期中国语言学界的“三巨头”。

罗先生的学术成就对当代中国语言学,音韵学,民族语言学研究影响极为深远,其代表作包括有《厦门音系》、《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知彻澄娘音值考》、《唐五代西北方音》、《中原音韵声类考》、《蒙古字韵跋》、《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等。(注:维基百科)

可惜当年没有数码录音等科技,否则听到这样的大师讲厦门话,一定非常愉快。奇怪的是,通常女孩子的语言能力比男生强,但近代中国语言学的大师里,从章太炎王国维,沈兼士钱玄同,到赵元任陈寅恪,罗常培李方桂,季羡林,黎锦熙,岑麒祥,到后来的王力吕叔湘,朱德熙董同龢,却男性占多。只能归因为上世纪女性受教育留学机会很少。有趣的是,我一直到大学毕业,都还以为吕叔湘是女老师,还和不少人一样,把“叔”写成了“淑”-当时没有互联网,谷歌和维基百科,可不是一搜索就能看到人的相片的。

这本书是作者1942年去四川的游记,根据当时日记编成,雪泥鸿爪般保留了些个人生活片段记录。当时他在西南联大做教授,三个月玩完回昆明便大病一场,医生嘱咐“不许多看书,不许作严重的工作”,无事消遣,最怕空闲,这书才问世。不少作家的好作品都是在病中病愈完成,本书也不例外。

2016–1010

说禅论道-基督教与儒释道之对话,庄祖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0

窥探基督教与中国儒释道之对比研究的入门书。讲的不是深奥的大道理,但从圣经神学出发,把基督信仰与中国人较为熟悉的三家人生观做了一些比较,为彼此交流,相互了解搭建一个桥梁。心平气和、简洁明了,120页的书,2/3关于佛家,1/3提到儒家和道家,很容易一口气读完。

庄牧师“生于台湾,祖籍福建,原籍河南”,其名字中“鲲”字,即来源于庄子《逍遥游》鲲鹏之变的寓言。原来不少外省人1948–52年去到台湾后,他们的孩子取名“鲲”,为纪念第一个在台湾出生的孩子(台湾岛别名“鲲岛”)

使徒保罗说,“希腊人求智慧,犹太人要神迹,我们却传钉十字架的基督。”(林前1:22-23)这里的希腊人、犹太人和基督徒代表三种的寻求宗教之动机和心态。中国大陆的同学朋友里,不少对佛道二家颇有兴趣,知识分子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也是根深蒂固。作为各宗教的理性比较,欢迎慕道朋友阅读。

除了圣经,作者引用的参考书有:中国文化的特质 (牟宗三);学佛三要;齐克果日记;耶教与佛教的神秘教(铃木大拙);当代基督十架(斯托得);中国禅思想史(柳田圣山);名家说禅(冯友兰);中国禅学的方法(胡适);禅说(刘长久);五灯会元;净土在人间(圣严);净土宗三经(弘学);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余英时);对话二:儒释道与基督教(何光沪,许志伟);大陆与海外-传统的反省与转化(刘述先);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意义(卓新平);基督宗教与中国传统宗教的神性论之相通(何光沪);老子与圣经-跨越时空的迎候(远志明);上帝与中国古人(王敬之);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陈修武);中国文化新视域:从基督教观点看中国文化(杨庆球);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印顺);儒学的常与变(蔡仁厚);儒教与基督教:仁与爱的比较研究(姚新中);论儒家的经世精神(李焯然);庄子心得(于丹);当代佛教思想展望(杨惠南);儒道佛人生哲学的互补(洪修平);性善和原罪:中西文化的一个趋同点(赵敦华);比较人论-基督教人论与中国人性论(王峙军);儒家与现代化(韦政通);会通与转化(梁燕城,蔡仁厚,周联华);朱子新学案(钱穆);墨子-救世的苦行者(周富美);墨子(李绍昆);四种爱(路易斯);庄子哲学(陈鼓应);听大师讲庄子(马志明,吴建雄);逍遥与拯救(刘小枫);ABC神学(谢选骏);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兴起(马克斯韦伯)等。

2016–1011

笑话、幽默与逻辑

一本通过幽默笑话,分析其背后的各种逻辑思维形式的书。

幽默摘抄:

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与一位批评家在一条仅能让一人通过的小路上相遇。“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我恰恰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了到路边。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在一个晚会上坐在一旁想着心事。一个富翁对他的沉思很好奇,走过去对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我出一块钱想打听您在想什么,行吗?“萧伯纳抬头看了一眼富翁,稍加思索后说:“我现在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您现在究竟在想什么呢?”萧伯纳笑了笑说道:“我想的东西就是您呀!”

史密斯先生看到一群孩子围着一只小狗。他问:”你们在干什么呀?“一个孩子说:”我们在比赛说谎,谁都谎话说得最大,谁就能得到这只小狗。“史密斯先生斥责道:”胡闹,我像你们这个年纪时,可从没有说过谎话。“那个孩子听了笑着说:”史密斯先生,你赢了,小狗归你。“

2016–1012

巴黎烧了吗? (美)科林斯,(法)拉皮埃尔,董乐山译,译林出版社

一本引人入胜的报告文学,纪实描述二战后期,法国首都巴黎解放的曲折过程。两位作者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1944年8月,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率领的盟军,经过诺曼底登陆后,兵临巴黎城下,法国首都的解放指日可待。盟军方面,鉴于法国铁路系统瘫痪,城市解放后的粮食,煤和医药需要等民政责任,预计消耗1/4部队极其宝贵的汽油储蓄,只能尽量拖延,推迟解放这个城市。

希特勒方面,决心不惜任何代价死守巴黎,鱼死网破如同斯大林格勒巷战一样,使之成为废墟。戴高乐方面,唯恐政敌法国共产党通过爆发起义,掌控法国战后的领导权,因此急不可耐希望提前收复城市。美国人进退维谷,若太早动手,巴黎会严重限制部队的作战能力;若太迟的话,眼看罗浮宫,凯旋门,圣母院,圣心教堂这些伟大建筑就要毁于一旦。

越过塞纳河与英军合击攻克巴黎,可以避免正面拉锯,城市受毁,是盟军当时的绝密作战计划。空降间谍,秘密通知巴黎市内抵抗组织,任何情况不得让首都发生未经戴高乐将军直接授权的起义-一个不可能办到的任物。

本书围绕这个危机展开,通过人物采访和军事档案还原史实,翔实描述战士,将军,市民,修女,学生,秘密警察等,在枪林弹雨中的亲身经历,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书名来自战争狂人希特勒的原话。

2016–1013

解忧杂货店,(日)东野圭吾,

南海出版公司,2014–05

书收藏了好一阵子却一直没有时间看,记得有趣的蓝色封面里,古老的留声机,电话和相机。再次看到这个封面,是奥运期间某个突然名声大噪的九零后运动员家居照片,书桌上放着同样一本书。看来这是现在流行的,流行书的封面设计确实重要。

初以为是侦探小说,结果是有些科幻的味道。不同时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每个人都是主角,各自的故事因这家杂货店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有的穿越了时空界限,看到书尾才豁然开朗。读的时候想起许久前看过的那部电影Inception(盗梦空间),三层梦境,看得似懂非懂一头雾水,看来从不玩电子游戏,底子就是差。

2016–1014

边城,沈从文

名著,读的时候,一颗心一直吊着,总害怕什么事发生在老船夫和他的孙女身上,直到最后一页。潜意识中假设非悲剧不能成名著吧,其实若再读一遍,尽可注重作者的文字,那是和湘西茶峒山水一样朴实。故事情节并不曲折,描述边城里陪伴爷爷的翠翠,对爱情的坚韧般沉默,爷爷对孙女前程的爱的缄默,或说弯弯曲曲,欲言又止,还有两个兄弟在爱情间选择了退让和成全。

2016–1015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赫塔•米勒 著,李贻琼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10,162页

生活在齐奥塞斯库时代罗马尼亚人,独裁统治下的恐怖无处不在,有待于言说者把它们诚实地记录下来。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赫塔·米勒的散文集。“她在极权统治扭曲语言的现状下,选择以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对现实环境的不安全感”。

审我的人轻蔑地说道:“你以为你是谁!”这不是问句,正因为不是问句,我更要抓住机会:“我是和你一样的人。”这很有必要,对我很重要,因为他跋扈得似乎已经忘了这一点。。。作者深知词语所蕴含的人类的文化理性,秘密警察作为统治者的工具,却显然忘了这一点。赫塔•米勒正是为了人的尊严才提醒并正告他“人”的含义。

书摘:

强权将词语的眼睛牢牢捂住,意欲熄灭语言的内在理性。被置于监督之下的语言和其他形式的侮辱一样充满敌意,所谓故乡也就更无从谈起。

在独裁统治下,欣赏俏皮的、几乎天衣无缝的幽默,也意味着美化它的离题。无望中诞生的幽默,绝望指出生出的噱头,模糊了娱乐和羞辱之间的界限。

拿“革命”这个词来说,童年的教育使我在少年时代一直倾向于认为它是个正面积极的词汇,没有人告诉我它原来的本意是“杀人”。这一发现令我陷入长时间的惊惧和迷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私人翻书笔记 2016–10 (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tmk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