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妈的肩膀和颈部的皮肤紫红紫红的,上面密密排列着一层亮晶晶的水泡,那是白天在农田里干活被太阳爆晒的。几个邻居坐在妈妈的身边,心疼地劝说着她:“别这么拼了,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你也该知足了,趁早让老三(我弟弟)回家吧,一来帮你干活,你不用这么累了;二来也得留一个儿子在身边将来养老啊。”
在农村,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无论有几个孩子,最后总会留下一个在身边,年老的时候,靠这个孩子养活自己。
妈妈微微笑了一下,说:“我不能偏心啊,那两个考出去了,把这个留下,将来孩子后悔不得埋怨我啊,不论怎么难,就是累得头拱地,也要把老三供出去。”
弟弟学习不是很用心,连考了两年大学都没考上,自己都有些灰心了,但妈妈不灰心,一定要弟弟坚持考。有一次弟弟跟妈妈开玩笑:“别整天逼我学习了,我还是留在村里吧,万一我要考上,我们仨儿都在城里安了家,不回来了,将来谁养你老啊?”
“你们要都进了城,有了工作,我才高兴呢。我一辈子在大山里住惯了,就是你们让我去我还不去呢,我就和你爸在这儿,种点地,种点菜,够我们俩儿吃的就行。”妈妈这样轻描淡写的说,不知怎么眼圈竟红了,转过身子轻轻抽泣了起来。
弟弟吓了一跳,赶紧安慰妈妈。不知是不是跟这次对话有关,此后的弟弟,读书非常用功,那年的高考,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医学院。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考上大学的还是凤毛麟角,而在一个偏僻的村子里,一家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这消息很快传到了镇里,镇里又传到了县城。
暑期的一天,家里突然来了好些人,有的拿着证书,有的拿着奖状,有的拿着照相机,不停的对着妈妈拍照。一向落落大方的妈妈竟有些不知所错了。原来是县里民政干部和县委宣传部的记者来表彰采访妈妈来的。
妈妈一一回答完记者的提问。末了,记者很感慨地说:“你很了不起,是一个很有母爱情怀的伟大的母亲!
妈妈一听,笑了:“我可不懂你们说的情不情怀的,我只知道:我没文化,不能让孩子们没文化;我走不出这大山,不能让孩子们也窝在这山沟里。”
一个没有文化的母亲,一个不懂得什么是情怀的母亲,却用最朴实的话,讲出了天下母亲的情怀——对子女的爱最无私、最朴实,最真挚!
02
当年弟弟跟妈妈开玩笑时说的话果然应验了,我们哥仨毕业后都留在了城里。
我成家后跟哥哥都说让爸妈搬到城里和我们一起住,但都被妈妈拒绝了。她总说在山里住习惯了,到城里不适应,而且她也离不开那里的乡亲。
后一句话不假,妈妈仁慈宽容,心地善良,即使是再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妈妈也能跟她处得来。
村里有个我叫梅姨的远亲,身体多病,不仅不能到田里干活,还总得吃药,因此生活很艰难。
有一年开学,孩子交不上学费了,向妈妈借50元钱。当时,我们哥仨也要交学费,妈妈好容易给我们凑够了,真的再也拿不出多余的50元钱借给梅姨。
梅姨听妈妈说没有钱可借,当时就哭起来了。可妈妈有什么办法呢?妈妈也不会立刻生出50元钱啊,善良的妈妈一时没法儿,也陪着梅姨一起哭起来。
哭了一会儿,梅姨终于平静下来,起身离开了。从玻璃窗子一直看着梅姨步态蹒跚走向院门的妈妈,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猛地转身,快步奔到衣柜前,麻利地打开,从底层的一个小布包中抽出一张50元的票子,追了出去。。。。。。
半年后的开学季,我们上学钱紧,正愁的没有办法,爸爸突然想起梅姨借钱的事了,催着妈妈去要。妈妈去找梅姨,可梅姨却说还给我家了,妈妈一句话都没说就回来了。爸爸非常生气,非要去梅姨那儿理论,被妈妈制止了,妈妈说:“她要是有钱就还了,没钱就是去吵也没有用,还伤了两家的和气。”
弟弟在家乡那个县城安家后,妈妈终于答应搬出那个小村子了,但她坚决不肯跟我们一起住,她说他们身体还好,都能自理,跟我们一起住不方便。
无奈,我们给她们在弟弟家附近买了一套楼房,方便弟弟照看。
不久,妈妈的新家就又热闹起来,老家的乡邻到城里总要到妈妈这儿坐坐,吃顿饭,闲聊一会再回去;各处的亲戚也把妈妈家当成了中转站,住上两天再到别处去。
身在外地,总担心老两口在家寂寞,每次打电话给妈妈,问她在干什么,她十有八九都会说:不是来老乡或亲戚就是跟邻居聊天呢。听得出来,她很快乐。那些跟她在一起的人也很快乐。
有时,我就想: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妈妈?一个没有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不懂什么是情怀的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跟她在一起,听她讲人生。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什么是情怀?人人都有的东西,却又难讲透。大概你看见一座山,觉得:这山真高嘿!另一个哥们儿沐浴更衣,轻抚一曲《高山流水》。好多人都觉得那哥们儿有情怀,而你是逗比。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有情众生,都是情怀。
我终于在妈妈身上懂得了“情怀”二字,妈妈,儿子为你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