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凡
你认为,非暴力沟通跟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是否有共通之处?
@瑞英 Ring
这两者并不一样,从根源上来说,萨提亚冰山理论依然属于精神分析范畴,而非暴力沟通模式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也就是一个是看过去,一个是专注当下,当然在具体运用的时候确实会感到有点类似,都是会寻找表面行为和语言之下的未被满足的需要
但这的确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做一些横向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非暴力沟通,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容易受到就有经验和理论的影响,无法做到空杯心态,当然这也是真正完整的非暴力沟通并不那么容易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避免谈论过去,越多的才能过去,就更加难以治愈,我们不会深入过去的细节,我们只会去体会过去对当下带来的感受和需要。
在非暴力沟通实践篇中,马歇尔博士在兄妹角色扮演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胡一凡
谢谢一凡。我确实觉得二者很像。觉得冰山理论更全面,可以补充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
但非暴力沟通更实用,也更能看到改变。
搜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区别:
人本主义是什么?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实在心理治疗领域,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心理圈内有不少人尊奉罗杰斯为顶级男神,甚至有“读罗杰斯(案例集)五百遍”小组的存在。人本主义的治疗,与其他所有流派片面注重技术不同,罗杰斯的治疗不仅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是一种真正关怀人心、温暖入人心的治疗。
某位人本主义治疗师称 :“人本主义,在我看来,首先是一种人生态度,然后才是疗法。我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自己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之后,发现这一种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舒适的态度,普世价值深刻地蕴含其间。反过来想,如果没有前面的探索,我不可能有现在的领悟。”
对此本人也深有共鸣,早期咨询感受中,多运用精神分析的思路,非常希望能帮来访者分析清楚内在的心理逻辑,后来发现一个弊端:对方知道了,又怎么样呢?有一部分人改变了,有一部分人感到了更加迷茫甚至绝望。区别到底是什么呢?学了人本主义治疗之后,才明白,区别可大了。
罗杰斯于 1957年 提出了”治疗中人格的建设性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假设模型:
1、来访者和咨询师心理接触。
2、来访者是不合一的,焦虑的,脆弱的。
3、咨询师在治疗关系中是合一的。
4、咨询师体会到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怀。
5、咨询师体会到神入并努力交流此经验给对方。
6、最低限度,来访者能感知到4,5。
后续50年,罗杰斯小组研究证明治疗师的三大条件”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神入“,与疗效成正相关。
所以,可以这么说:传统精神分析师是”以分析为药“,而人本主义治疗师是”以自己的人格为药“。成为一个优秀的精神分析师需要专业训练、接受督导、个人体验,而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本主义治疗师,除了上述条件,还需要拥有一个十分健康的人格,有足够的能量可以照耀到来访者的内心深处。具体来说,业内认为,人本主义治疗师至少要比来访者的境界层次高两个等级,才能带动来访者。
所以,中国极少有优秀的人本主义治疗师。
突然发现将非暴力沟通,改名为正念沟通,可能大家更容易理解,正念就是不带任何批判的去观察周遭事物,只是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因为我发现大家面临的最大一个困难是无法做到不评判
聊天截图0201胡一凡#
在马歇尔博士列举的四种暴力语言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道德评判。
这些评判有时我们会说出来,但更多的时候它停留在我们脑海里,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观察和感受,比如你是一个自私的人,你总是很冷漠……
这里有两点值得一说。
1、比道德评判更严重的是道德绑架,这时候就是同时施加了另外三种暴力语言,回避责任、诉诸比较、强人所难。
2、无论是负面还是正面的,道德评判都是暴力语言,我们多数情况下的表扬和夸赞目的都是为了让对方帮我们做事,比如老板夸赞员工,老师夸赞学生,家长表扬孩子,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按照你的要求和期望做某些行为。你感受到这其中的责任、压力和强迫了吗?这就是暴力语言。
这里不是说鼓励和夸奖不重要,而是请将你毫无营养的点赞,还有别有用心的表扬,换成出于自己需要的表达欣赏与感激。想一想这是不是更真诚更走心也更快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