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各大媒体时常将《声之形》和《你的名字》进行比较,喜欢《你的名字》的我,果断去看了《声之形》,果然失望了。就电影的剪辑和立意而言,《声之形》根本就不及《你的名字》。
电影中,西宫硝子转学到了熊孩子石田将也的班级,熊孩子将也“没有由来”地霸凌身为听力残障者的西宫硝子。而西宫硝子是一个善良到懦弱的人,她对所有的施暴者都致以抱歉和微笑。她的“以德报怨”并没有改善她的处境,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一种霸凌方式接着一种霸凌方式,每一种更为严厉和残忍。
身为被霸凌者的西宫硝子,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所有人的孤立。终于,在被弄坏第8只助听器之后,西宫硝子的妈妈找到学校……石田将也的妈妈赔偿了西宫的损失,西宫转学。
西宫转学后,石田将也由一个霸凌者,变成了一个被霸凌者,从这以后到故事开始的高一,西宫都受到了孤立。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一个霸凌者的“下场”,看到这里,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部电影给我的学生看。当然,看完就放弃了。
于是,有了影片开头,石田将也准备自杀的片段。顺便吐槽一下电影的剪辑:电影在完全没有铺垫地情况去展示石田将也的自杀,不仅让观众看得莫名其妙,而且不能引起共情地自杀非常没有必要!
影片想要通过石田将也的“开场”自杀,一步步展示有关于校园霸凌者的自我救赎的故事。
影片关注欺凌者,关注欺凌者地“改造”,关注“坏人”是如何变成“好人”,这种设定,是非常符合大众的心理的。因为我们都有“救世主”的心理。
可是,影片一直围绕着石田将也展开,身为被欺凌者西宫硝子却成为了陪衬地那一个。她对所有来自于同学们的欺凌,都感到抱歉和微笑。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甚至,连自杀都是因为觉得自己给别人造成了麻烦。
继续吐槽剪辑:影片为西宫硝子自杀而布下的线索非常散乱,观众几乎感受不到硝子的情感变化,硝子自杀也自然就无法将影片推向高潮。
硝子自杀时,石田将也的恰好出现、刚好救出硝子、正好因此受伤,这个设计太过于凑巧和刻意,以致于让人有些不适。这种刻意,就像是既得利益者为了更大的利益而进行地自我牺牲。
影片硬凹出来的硝子自杀,表达的是石田将也的诉求。他希望通过因救下硝子而受伤来补偿硝子,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安宁。所以,被欺凌者的自杀,对欺凌者而言,成为了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这难道是一件厚道的事情吗?
02
影片是想要通过“校园欺凌”和“听力残障”这两个切入点,去表达青春期的男男女女的成长故事。很显然,从一个校园欺凌者的视角,去处理这种题材,既失去“激励事件”,又拉低了立意。
《故事》认为,“激励事件必须打破主人公生活中的各种力量的平衡。”石田虽然也是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甚至一度想要为此自杀,但他更是一个施暴者以及健全者,只要解决了心理问题,石田就能够重新回到正轨,找到平衡。影片这样处理也没错,冲突弱就弱点。
影片中,真正难以平衡且不可逆的人物是西宫硝子:受欺凌后的内心,听力残障,自卑或者自我认知缺陷。应该如何解决西宫硝子的问题,影片从来没有提及过!甚至于,西宫硝子只是作为让石田活得救赎的“道具人”。西宫从头到尾都是微笑、抱歉,抱歉、微笑。内心明明该惊涛骇浪、一波三折,却形象扁平、毫无生气。
就算是导演,不愿意让观众看见较为压抑的场面,认为石田之所以成为欺凌者只是偶然因素下的结果,也不应该让被欺凌者只是作为一个“道具人”出现。这对于校园欺凌中的受害者而言是不厚道、不道德、甚至是充满恶意的。
如果导演为了追求娱乐性,就不应该去触及敏感的社会问题。
如果导演为了凸显出娱乐性而去美化社会现实中的罪恶,那么,就算他触及了社会问题,也不该去扭曲社会现实。
电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存在!
《声之形》安排一个“善良”的、没有个人意志的“道具人”,本身就是一种扭曲,借“道具人”完成石田的救赎,是诡异的,带着欺骗性质的。这让观众误以为,“校园欺凌”的施害者其实也没有什么,起码自我救赎成功,受害者最终会喜欢上他,会有一个Happy Ending。
然而,别忘了,石田的救赎是西宫施舍给她的!
�p(!w�Ix����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