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的热浪,袭击号称避暑圣地的山城。闭门不出,蛰伏在家,诸多杂事,举笔受阻,“拔剑”四顾心茫然。
01
翻开王树增的《我的长征》,眼前出现了一位诗人描绘的画面:
黑夜沉沉,朦胧的黎明前时分,
遥望辽阔而古老的亚西亚莽原上,
一条觉醒的金光四射的巨龙在跃动、跃动,
这就是那条威力与希望化身的神龙!
他们是那些善良的,志气高、理想远大的人,
交不起租税走投无路的农家子弟,逃自死亡线上的学徒、铁路工、烧磁工,
飞出牢笼的鸟儿——丫环、童养媳,
有教养的将军,带枪的诗人、学者……
就这样汇成一支浩荡的中国铁流,
就这样一双草鞋一杆土枪,踏上梦想的征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份,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其中的五条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走过了三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长江。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迹罕至的湿地几乎和法国的国土面积相等。
更重要的是,在总程超过25000里的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始终在数十倍于几的敌人的追击、堵截与合围中,遭遇的战斗在400场以上,平均三天就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除了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五十公里以上。在25000里的征程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在难以承载的牺牲中因为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以及无以伦比的勇敢。这些是可以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
一个民族历经苦难与艰险的跋涉,成为民众自由的福祉。
02
打开电视机,《最美的青春》直指人心。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它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境内。历史上,这里地域广袤,万树参天,野鹿嬉戏,鸟儿鸣啾,成为皇家围猎之地。
后来,由于清政府腐败、日本侵略者的掠夺砍伐和连年不断的山火,使这里的树木砍伐殆尽,大片的树木荡然无存。昔日的皇家猎苑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不毛之地。
60年代,这里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刚刚来到的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没有粮食、房屋、学校和娱乐设施。除了自己携带的简单衣物,其它的几乎一无所有。
通过两代塞罕坝人近50年的努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成功营造了122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达到80%,创造了荒漠变林海,沙漠变绿洲的奇迹,塞罕坝人创造了全国最大的人工林海,成为首都北京的绿色屏障,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成就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
植树人的艰难跋涉,成为了生态环境的福祉。
03
旅美作家赵美萍也曾在苦难的人生中艰难前行。
酷热难耐的夏日,矿山的气温高达四五十度,明晃晃的太阳烤的石头直冒烟,即使是带着厚厚的帆布手套搬石头,也能感受到来自石头心里的灼热。十多岁的采石女赵美萍用愚公移山般的坚强意志,用十八磅的铁锤把巨大的矿石通通砸碎。她砸碎了苦难、伤痛和横亘在她人生路上的荆棘与险阻。那段不堪回首的砸石经历成了她人生路上的烙印和宝贵财富。
她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富足宁静的生活中停滞不前,不要懈怠、不要停止努力,也不要被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烦恼所击垮。
困顿生活的艰难跋涉,是作家灵魂自我成长的福祉。
之于民族、集体和个人,精神和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都会在历史的长河和生命的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