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我爱读书
曾国藩家书嘉言钞(二)

曾国藩家书嘉言钞(二)

作者: 熊小北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3-29 14:26 被阅读0次

    WEEK 02(20.03.23-20.03-29)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image

    评:

    我们是不是也常会说,这个地方太吵闹了,我学习起来静不下心,需要去一个别的地方呢?

    这也是人之常情。曾国藩的弟弟就是这样给大哥抱怨的。曾国藩是一顿猛批。如果你立志要读书了,在哪里都能读书;不立志读书,那怕是清净的神仙居所你也不能读书。

    读书不必择时择地,你首先需要进行自我审视,我是不是要真心要读书。心态摆正了,捧起来书本读就是了。

    读书,何尝不是修炼心态的一个过程呢?


    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窃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image

    评:

    六弟科考后成绩不理想,开始碎嘴子抱怨发牢骚。这段是曾国藩对弟弟的批评。

    曾国藩长篇论述了何为君子之忧。不过这段话的重心是第一句。常发牢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是人的心胸太小了,志小忧小。

    身边不乏常爱抱怨的人,甚至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动不动就觉得别人或者社会对不住自己,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样的人,往往并无实在本领但心气非常高傲。一件事情做错了,往往不会从自身去找原因,而是归因在别人或者环境以便开脱。

    这样的为人态度很招人讨厌。这是病,得治。首先不抱怨,常常把自己的负能量暴露给他人;其次胸襟要大度,把自己的格局提升上来,让自己变得稳重虔诚,慢慢让自己有积极正能量的一面。


    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image

    评:

    “诚意”语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字典里给出的意思是意必真诚而不欺人也不自欺。

    这毕竟是理论上的说法,不太具备可操作性。在这里,曾国藩给出了可以操作的行为范式来达到这一点:所知而力行之。就是自己知道多少就做多少,不夸大欺骗自己。核心是“力行”。说和做要一致,去做,去行动。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把事情做好。

    同时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能力胡乱在别人面前应承。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别人但胡乱答应,最后没有帮到别人。这就是自欺和欺人,是不诚意。具备帮助别人的能力就尽全力帮助别人;如果不能就果断拒绝,让人家好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这是自己常犯的毛病,需要好好修炼。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image

    评:

    第一要有志,有不甘为下流的志向。有大抱负大目标大梦想,且具备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第二要有识,有学识阅历才能知道学无尽,才知道自己的在苍茫宇宙、浩渺知识海洋中的渺小,如此方能敬畏与谦虚。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没有学识阅历产生的自以为是;

    第三要有恒,有恒心和毅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有识是不能迅速达到的,需要日积月累脚踏实地的笨功夫慢慢熬出来的。这一步急不得,需要的是耐心。目前能做到的是有志有恒。给自己树立一个大目标,指定计划。然后依此行动,让自己始终保持着向上的斗志,不虚度光阴。同时自己也要具备恒心坚持做事的好习惯,修炼自己的本领。过程是枯燥的乏味的,但坚持下来就是对自己莫大的提升。

    想想看,是不是自己立过flag要每天读书,要每天锻炼?后来进行的怎么样了?是不是很多都无疾而终了。做一件事可能很容易;但持续每一天做这件事,就未必容易。因为懒惰,因为“伪舒适”。我自己犯过太多这样的错了。要坚决改正!

    冯唐在《成事》一书中点评到该段话时说:

    那些连早期都做不到的孩子,将来能成事情的可能性极小。那些连父母早期习惯都不能在孩子身上培养出来的父母,还是别奢谈孩子的教育 ……

    真的是扎心!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课程

    • 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 静坐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 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 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 为人。
    • 读史 “廿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 写日记 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 日知其所亡 每日记《茶馀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 月无忘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 谨言 刻刻留心。
    • 养气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 保身 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 作字 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 夜不出门 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image

    评:

    这是曾国藩做京官时间做的一个课程表,也就是每日必做的功课。这个功课表实施起来会很枯燥无趣。曾国藩为甚么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呢?

    因为身边有一些志同道合相互监督的朋友。他们每天写日记,也互相点评日记,从点滴小事中反思自己,“念念欲改过自新”(曾国藩语)。在这种氛围中,曾国藩形成的这些好习惯,成了他后面办成大事情的重要精神支撑。

    有一些条目非常有借鉴学习和实践的价值。比如"主敬"。要求自己收拾得整齐利落,不邋邋遢遢,给人一个好印象。这是对别人敬重;同时内心也能稳重强大,无所畏惧。碰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够专注一心去做事情。这是对自己敬重。

    再比如"早起"。黎明就起来,起来以后就绝不再躺下去。这一点是我非常佩服曾国藩的。他坚持了一辈子,而且还要求自己的弟弟和孩子们要做到每天早起,认为这是保持家族兴旺的一个标志。曾国藩的身体并不好,但却保持旺盛的精气神处理繁重攸关的事情,我觉得和他早起有很大的关系。

    一定要把早起变成自己的习惯,持续下去。

    还有每天坚持读书,不管多忙都不间断;时时刻刻留心自己的言论,谨言慎行,这样才不会祸从口出等等。这13条也完全可以作为我的课程表,坚持下去,相信会让自己有看得见的进步。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禀父母

    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反是而不败者,亦未之有也。

    image

    评:

    曾国藩说明一个道理,总会采取对比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不这样做的坏处是什么。把利弊讲清楚,很容易把一个道理说清楚。

    这段是曾论述兄弟和睦对家庭的重要,语言上朴素直白。俗话说,长兄如父。曾国藩作为曾家老大,在京城也对四个弟弟有深深的教育培养之心。

    不过有些话还需要辩证来看待。兄长的话一定要听,弟弟的请求兄长一定要回应,这种和睦总有一种强势依从的威严氛围。兄弟之间要做到的是相互尊重彼此。家里碰到事情能共同承担,不抱怨彼此。这种和睦的氛围才比较健康吧。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臣子与君亲,但当称扬善美,不可道及过错;但当谕亲于道,不可疵议细节。

    chapter02-007.png

    评:

    这句话背景是弟弟们写信的时候,话不遮拦,大大咧咧地谈论一些朝廷的不是,“甚无记录二语”(曾氏说)。这是曾国藩对其提出的改进意见。翻译起来就是:亲爱君主,要赞扬君主善良美好的一面,不能说君主那些做的不好的地方;要用道理让父母亲人们明晓,而不是取而代之,去指责和非议父母们的瑕疵和细节。

    这样的言论应该会得不到大家的赞同。但我们换一些视角看待一下。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是称赞别人会让人舒服还是当面对别人指指点点让人舒服?

    根据亲身经历,是多称赞别人会让人感觉更舒服些吧。人是要面子的人。你维护了别人的面子,整个环境变得友好起来,帮助自己的人是不是也开始多起来呢?

    再往下深入一些。能不能做到不议论人,哪怕是腹诽呢?自己还做不到这一点,需要认真改正。不背后议论人,或者是所谓的“吐槽”,是一个人修为大幅提升的标志。一方面吐槽别人无益于解决实际的问题,说了也没啥意义;另一方面话只要说出来,被讨论的人总有一天会听到,那人家会怎么看自己呢?

    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谨言一些没坏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曾国藩家书嘉言钞(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tu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