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易中天中华史》: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历史?

《易中天中华史》: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历史?

作者: 唐斩2086 | 来源:发表于2022-03-10 15:55 被阅读0次

    我是唐斬,一个梦想以文字为业的读书人,这是我的第302篇个人原创,欢迎关注。

    前段时间看到消息说易中天老师终于写完并出版了《易中天中华史》的最后一卷(第24卷),很开心。之前读过这套书的大概2/3,于是我又把它找了出来,决定趁机重读。我读书常常这样,读完一段时间之后就忘得七七八八了,如果后来仍有兴趣,那就重读一遍。我也希望自己能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就像《射雕英雄传》里黄蓉的妈妈冯蘅一样,可惜老天并没有给我这样的天赋。

    易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也是我曾经读过其笔下最多作品的学者。他的书明白晓畅,写作风格幽默风趣,故事性也强,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各种知识和文化现象,让人受益匪浅。像《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帝国的惆怅》等书,至今想起来都记忆犹新。

    几年前他决定以一己之力重写中国历史,从“盘古开天”写到“改革开放”,这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其中大多都是非议和反对。“评论家”们说一个靠大众媒体火起来,主业又不是搞历史的学者竟然如此不知天高地厚,胆敢触碰“中国通史”这样的话题,简直毫无自知之明。

    几年过去了,易老师实现了当初的诺言,不知道这些人今天又是怎样的说法。这个世界向来如此,埋头做事的实干家永远太少,袖手旁观的评论家永远太多。

    其实做学问的人分为两种,一种面对同行,一种面对大众。前者不妨把自己的目光锁定在学术界的小圈子以内,写出来的书只要获得良好的同行评议就行了;后者却必须放低姿态,让学术成果为更多的大众所关注理解,而且这也是一种相当有难度的能力,并非谁都可以做好。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当然更喜欢后者,因为要不是他们,我很可能根本就不会对这些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感兴趣。

    一边读的时候我一边在想,中国人为什么一直以来都那么重视历史呢?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要以史为鉴。因为我们长期处于农业社会,而农业社会的运转模式可以长达几千年不变。今天的人只要借鉴前人,就可以处理一生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因此有西方学者说中国古代模式是有史以来最稳固的社会形态。当然其中还夹杂了“祖宗崇拜”等文化因素,总之最后形成的结果就是,好像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比我们更重视历史。

    虽然面对同样的历史,但是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读法。比如易老师的书里更容易看到历史的大局观,他不但描绘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而且会把同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进行横向比较(比如《两汉两罗马》),把中国历史放进世界历史的大框架之内,而不是像以往的许多历史学家一样,仅仅在中国文化的范畴以内谈论中国历史。

    相比之下,另一位我也很喜欢的历史作者,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他的书就更关注历史细节,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更加细腻,还能关注到个体在历史背景下的身不由己。

    后人读历史时常常会觉得历史人物的选择和判断往往并不高明,他们忘了这不过是因为自己站在上帝视角,也忘了即使再聪明绝顶的人,也无法逃脱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性。要知道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人往往都是人中龙凤,凡夫俗子根本没有被记录的可能性,所以若真把我们还原到当时的具体情境之下,我们未必能有比当时人更高明的决策和行动。这时我慢慢理解了陈寅恪先生说的要对历史人物抱有“理解️之同情”的含义。

    那像我们普通人读点历史有什么好处呢?我想除了能在吹牛时滔滔不绝之外,大概还能从现实生活以外的另一个角度窥探到一些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虽然现实世界早已今非昔比,但正所谓太阳底下并无新事,因为人性始终不变,所以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千百遍的某些剧情注定还会反复重演。

    如果我们能看明白这一点,也许就能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少犯一些前人已经犯过而后人注定还会再犯的错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曾经听到“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讲过一件事。他曾请教过一位高人,问他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他最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谋生技能之外掌握哪些对人生影响重大的学问。高人回答说是天文学和历史学,前者从空间维度让人认识到自己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后者从时间维度让人认识到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这两门学问就像是横轴和纵轴,共同构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坐标系,让每个现代人都可以从中清楚地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我们今天还要阅读历史的最重要的意义。


    《如是我闻》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中天中华史》: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duf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