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阶写法是:创造一个问题场景,然后详细阐述解决方案一二三。简单粗暴。
升阶写法会给这个“问题-解答”模型开枝散叶。核心技术在两点:一是讲故事,不仅开头讲,每一阶段都要讲。二是进行课堂训练,通过提问题等方式鼓励受众思考。
串联起来就是:创造问题场景——问问题——解决方案介绍——方案分论点一的场景运用——分论点二的场景运用——解决方案小结——课堂提问——给答案。
以文案《这样和孩子说话,比早教班都有用!》为例。
今天分享一个关于父母如何通过日常言语,来帮助孩子塑造学习型大脑的方法。
表姐有两个儿子,小儿子浚浚今年6岁,大儿子宁宁10岁。浚浚虽然比哥哥小四岁,但明显早慧,无论是表达能力、学习成绩,还是人际关系、情商等方面,都比哥哥表现更好。在同龄人中,浚浚更是远超一大截。
表姐坦言,浚浚的优秀表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原来,在浚浚4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给他讲绘本故事,一直持续到3岁。大儿子宁宁没有这样的“待遇”,是因为在养育一胎的时候,没有听说过“三千万词汇鸿沟”的概念,不知道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对话能帮助塑造学习型大脑。
概念:“三千万词汇鸿沟”。
【案例】
“3000万词汇鸿沟”(The 30 MillionWord Gap)这一著名概念,来自于美国一项长期追踪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孩子之间学业、事业的巨大差异,产生于3岁以前,而不是开始上学之后。这些差异的产生,最主要来自于家长和儿童的日常亲子互动中产生的巨大词汇学习结果。来自高互动家庭的孩子,至少比低互动家庭的孩子,在四岁之前,多“听”到了3000万词汇,这就是著名的“三千万词汇鸿沟”的来源。
因此,想要打破“三千万词汇鸿沟”,在孩子3岁以前,就要采取“3T原则”这种优化大脑的亲子沟通方式。
第一个“T”原则:共情关注。
第二个“T”原则:充分交流。
第三个“T”原则:轮流谈话。
【运用场景】
场景1:共情关注是最细微的一项原则,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到时机成熟,再去和孩子谈论。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即便孩子关注的东西一直在变化,父母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比如,孩子在听绘本故事时,会随意翻动绘本,家长可以停下来,回应孩子看到的内容,而不是强迫孩子继续听自己讲故事。
场景2:交流是为了让孩子掌握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交流能大量增加孩子词汇量。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谈论的都是当下发生的事情;年岁稍长后,他们会用语言来描述当下没看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这样的语言叫作“脱离语境的语言”,是一种非现实的交流。这是孩子智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高阶能力的养成,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场景3: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
孩子可能一开始会说一些让父母不明白的词语,可能是孩子自创的,也可能是发音不完整。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抓住语音信息,认真回应,在孩子回答时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来搜寻回应的词语。这是“轮流谈话”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父母通过日常言语,来帮助孩子塑造学习型大脑的方法
第一个“T”原则:共情关注。父母用语言开发孩子大脑的第一步,是需要以共情关注的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给予孩子回应。
第二个“T”原则:充分交流。多跟孩子交流。
第三个“T”原则:轮流谈话。轮流谈话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
【思考题】
我留给你的思考题是,你还知道哪些父母通过言语影响孩子的方法?
【答案】
第一、不要羞辱孩子。“你快别给我丢人现眼了”,这种羞辱的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知耻而后勇,反而会心生怨恨或者自卑情绪。
第二、教导孩子培养自控力。在日常互动中,教导孩子从“环境的奴隶”变成“自我行为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