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困难症”一词,是在多年前的同事那儿听说的。
记忆中,最让我无法释怀的大约是高中时的文理科选择。谁让我当时文理科都那么好呢(自恋一下)!那时,好羡慕文理严重倾斜的同学,比如文科特弱理科特强的郑同学,面对让他心有余力不足的英语,他只有傻笑的份;那位语文很不错理科却糟糕透顶的胡同学,数不清的青春痘不和谐地扣在他瘦削的脸上……那时都说的理科好找工作,老师、同学都这么说,而更让人纠结的是,一些人提议我文科,更多的人建议我选理科,于是,茫然无措中就选了理科。为什么当时那么“现实”呢?理科自然是喜欢的,可文科类却是爱的境界啊!为什么不是由心出发真正地选择?其实,我当时选择了“不选择”。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一个代价。
包括后来的志愿填报。当我将那所学校胡乱填写在最后,而放弃再多填写,冥冥之中,我也选择了“不选择”,而让不可预知的“天意”来选择我。不过,这也许正是生命曲折的美吧。
大大小小的选择,时不时摆在眼前。选择住哪里,跟谁在一起,早晨几点起床,中餐吃什么,面对提问怎么回答……似乎无足轻重。
昨天翻到一页,讲的是当一个人能量值偏高时,做事的效率就高。自然,在面对各种选择时亦不会“意气用事”,能明辨是非。
确实,一个人无法兼得所有的完美,每一个选择背后,有不可排除的痛苦作支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是,有舍必有得。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已经用“习惯”思维自动帮我们作出了选择,否则,岂不是要累垮了呢?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