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WOW教育创新学院直播间,蒋超教授对话作者张华教授,一起领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我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让学生创造着长大》封面有这样几句话:让一切学科知识都变成学生探究和使用的对象;让一切知识技能都成为发展核心素养的手段;让探究与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时代对人才,对学生提出了新的素养要求,对老师亦是如此。那么在此背景下,一线教师将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在课堂上实践新课程改革呢?对于这个问题,张教授给了四点建议。
今天继续整理三、四点建议
第三,感觉好才是真的好,用效果说话。
在实践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那好不好,要效果说了算!任何美好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在行动中产生结果(杜威)。老师提出一个假设,在课堂上实践,看学生和老师感觉如何,感觉好,可以继续。如果感觉不好,再调整。
无论是跨学科教学、大单元设计、大观念教学,设计表现型任务,在积极实践的过程中,有自我否定,有迷茫,更有豁然开朗。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学教材,更学世界。不再抄写单词3+1,而是用单词去表达;不再课前读单词,而是改为听学一首英文歌曲……在新网师《构建英语理想课堂》的课程中,遇到了很多“有想法”的老师。有的躬身实践英语说写课程、英语绘本课程、英语演讲课程、英语诗歌、英语小说、英语报刊、英语读物分享等课程,用不一样的方式感知英语文化。我们也可以模仿,但行不行,得自己先行动才行。
第四,积极稳妥地接受改革
张华教授说:积极的适应应试教育,不是被动接受,更不是无休止的埋怨。在知识技能本位和素养本位的课堂教学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换一种方式去应用知识技能。让知识技能成为学生使用的对象,成为完成一个探究任务的手段,从而间接获得知识技能。把知识技能融入到探究活动中,知识有了情境,情感,动力。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减少知识技能。安全地改革,让知识技能变成发展核心素养的副产品,具有生命力。
新课改并不意味着把先前的所有“全盘否定”,我们老师也不要排斥新理念。课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只是换了一种学习、接受的方式。杜威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今天在网上看到杭州一学校宣布暂停网课,在发给家长的信息中说:读书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丰盈自己,是为了造福他人,是为了理想,而你的理想,在更宽广的世界中。学生也应该做有思想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要敢于质疑老师,质疑教材,质疑书本。学习不为考试,要享受读书、学习的过程,享受充沛生命的机会。
敢于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让教师创造着工作,这就是21世纪教师教育愿景,我们期待成为其中一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