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忘忧社每天写1000字
从生物适应性谈到哈佛《幸福课》

从生物适应性谈到哈佛《幸福课》

作者: 大战风车的唐吉可德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7:20 被阅读3次

    平板随身码——本文无图

    1 被误解的“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

    这可能是我们对于达尔文进化论最普遍的看法,但是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一种误读。因为生物学讲的是一个种群的问题,是一个宏观的论述,而不是关于个体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生存在竞争的世界中,遵循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于是我们也便更容易接受“适者生存”的总结。这其实有心理学的因素,人们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往往容易记住那些与自己先前判断一致的观念。而且,由于我们大多不会去真正的看完原著,往往在一些文章中只言片语的了解这样一种论述。

    这是一个典型的思维误区,虽然“强者生存”有道理,但是对于理解一种思想来说,只是接受只言片语或者只接受符合自己先入之见的信息是不利于把握一种真知识的。

    其实,生物演化论的核心在于:生物适应性

    生物的某种特征适应环境,那么能很好的生存,如果不适应,就会面临着淘汰。智人能发展利用更好的工具,在生物界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于是慢慢进化成为现代人类。

    但是,这只是适应性的一面,对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另外一面——适应与逆反。

    2 痛苦与无聊

    先看两个西方学者的看法:

    西方大文豪萧伯纳说:人生两个痛苦,得不到想要的,得到了想要的。

    而德国18世纪重要的唯意志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

    人生有如钟摆,摆动在痛苦与倦怠之间。
    由于意志及其当前目标之间的障碍,所受到的阻抑叫痛苦。

    人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就像我当时非常想考上研究生,然而得到梦寐以求的,便已经不是了又再陷入痛苦之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并不是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

    这似乎是横贯我们一生的主题,得不到时痛苦,得到了便很快感到不适,产生逆反,这就是适应性的另外一面。

    在我们美学研究中,经常提到审美疲劳,其实抛开专业不说。在很多学科中都会涉及到这样的论述:

    经济学:边际递减效应
    心理学:感觉适应
    ……

    我们就像一头驴,被眼前的吊着的萝卜吸引着拉磨。可能吃到了第一个萝卜,但不要怀疑,还会有下一个萝卜的!

    然而,有什么方法能够摆脱这种痛苦与无聊的钟摆呢?

    3 你姓胡吗?

    我们的穷邻居不丹国王提出幸福衡量一个国家发展,于是幸福指数慢慢的成了全球各国关注的重要指标。

    我们熟悉的可能是前几年央视不也做关于“你幸福吗”的节目。

    其次,如果你爱在网上看视频学习,可能也会了解很火爆的哈佛幸福课。

    有如叔本华悲观主义论调一样,在痛苦与无聊的钟摆中,似乎感觉这样的人生没有希望。

    但其实也是有解决之道的,虽然你可能是典型的唯物主义者,物质决定意识。但是涉及到幸福 痛苦 无聊这样一些主观感受的东西时,兴许我们也可以从主观上解决。

    我们的思维大多倾向于将得到等同于幸福,如果得到才是幸福的话,那么这种幸福得来真是艰辛,毕竟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不容易的。或许可以像一些比较丧的日本人一样,追求“小确幸”。

    或许,我们换一个脑回路:将注意力放在过程上面。

    就像幸福课中指出的思维模型:

    健康思维:生病,那是因为生活还不够健康。

    如果我们将心力倾注于过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倾注于事情本身,把事情做好,那么金钱 健康这些都是副产品,顺带发生的。不是为了追求萝卜,而是追求这个过程。

    就像爱一个人,最幸福的不是相处的时间里吗?如果脑子里面总是想着她能不能成为你的妻子,你还能很好的享受那些美好的时光吗?可能脑子里面只有算计吧。

    思想来源:

    【作为意志与世界的表象】【哈佛幸福课】【心流】

    【审美的人】【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文明是副产品】

    【无快乐的经济——人类获得满足的心理学】【无聊与兴趣】【吾国教育与病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生物适应性谈到哈佛《幸福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fbm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