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如题。
这个题材是我在朋友圈得到的灵感。
作为一个天津人,以前我一直都很反感这个问题。
和朋友去北京玩,去南锣鼓巷走累了,想买个冰激凌吃,就在那排队买。
排队的时候,我俩就正常说话,当然是天津话。
排在前面的两个小姐姐突然回头问我们:你们是天津人?
我们点头:啊。
小姐姐特别兴奋:“那你们能再说两句天津话吗?说什么都行!”
我和朋友相视一苦笑,立马闭了嘴。
被当街提出这种要求,倒不是感觉被冒犯,反正就是心里有些意难平。
毕竟我们不是有表演欲的人。
天津普通百姓的“相声”,是极其自然的情况下产生的,都是即兴的。
再者,你让我说,你就瞪眼等着听,你让我说嘛好呢?
你要是智慧一点,很“自然”地多问我们几个问题呢。
我们可能一开始跟你说普通话,不定什么时候就转成天津话而不自知了。
接着说朋友圈的事儿~
我有个朋友发圈,发个聊天记录截图,配上文字:走别人的套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他通过了一个陌生人的好友请求:“换了个微信号重新加一下”。
加上了一个清纯美女头像的人,美女说:“朋友最近干什么呢?”
朋友戏瘾上身:“卖茶叶,我正在帮爷爷收茶叶呢。”
美女一脸问号,朋友继续说:“新鲜的茶叶,我自己炒的,对外卖xxxx一斤,朋友的话xxx一斤。”
美女说:“我现在有点事,我们晚点再聊吧。”
朋友一看,这就想跑,还没完呢!
再补一句:“明天我要去山区看望小朋友,到时候发圈记得给我点赞!茶叶用不用给你寄一些尝尝?”
美女:“不用了。”
对话结束。
我给他评论:“这要是遇到想让你了解股市行情的呢?”
他说:“教育机构的老师我也可以客串”
我说:“茶叶是家族企业,你可以各种兼职”
结果他来了句:“后来我也反思,戏应该多一些,内容更丰富一些。”
回复完他,我就暗自感慨,怪不得人家都认为天津人都会说相声呢。
一种潜在的幽默感让对话很容易聊嗨了。
天津人管这叫“贫气”。
如果本应该早就结束的话题,还没完没了借题发挥!
还想继续听的叫“哏儿”,不想继续听的叫“贫气呱舌”。
“贫气呱舌”,字面就能看出来,有一些嫌吵的成分。
但是你说,天津人是不是都这么贫气呢?
也不尽然呢。
这种贫气是与生俱来的,说在生长环境中潜移默化感染上的。
比如我觉得我姥姥家的氛围,就比奶奶家的氛围要轻松愉快。
我妈就比我爸有意思多了。
爱打比方,又能比喻得恰如其分,一下就能戳中笑点。
只能说有些天津人把这种沟通技能拿捏得十分到位。
就像我妈打的比分总是言简意赅,一步到位,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啰嗦的字眼。
话音落下,戛然而止,听者反应过来就超好笑。
这里的笑,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同,这样的聊天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而我爸呢,就没有很好地掌握这项技能,话多、啰嗦且词不达意。
他经常阐述完自己的观点,看到别人误会了,又连忙解释道:“不是……”
说完人家还是没有get到他的点,他就开始打比方:“比如说……”
说完人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他一看还没懂:“再比如说……”说完还盯着人家的眼睛,补一句:“明白吗?”
内容反复拖沓,即使后面明白了,过程历尽千辛万苦也就不好笑了。
我家可以说是一个小缩影吧,我父母祖籍都没有出过天津。
毕竟随着天津越来越包容,土著人民越来越少了。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日常产生的段子也显得越发高级了。
生长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笑点自然有一点点高。
据说天津的茶馆相声,竞争很激烈,演员都要十二分地努力。
因为如果你稍有松懈,就被天津老百姓给比下去了。
为什么“据说”呢?
反正我不去茶馆听相声,我周围人也不去。
去的大多是请外地的朋友去体验一下。
但是有一次,我意外得到了免费票,就长这么大第一次进茶馆听相声。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大雾,但是开场之后观众也坐了大半个茶馆。
茶水、青萝卜、瓜子、崩豆、花生。
品相一般,自费购买。
题外话,天津人吃的青萝卜是不是都是沙窝萝卜?
别问,不知道,没人在乎那个。
还是青萝卜本身水分足不足,皮辣不辣比较重要一些。
那天的演出呢,有角儿,但是我不太认识……
倒是还有下班过来兼职演出的!
但茶馆的魔力,就在于氛围,可能看电视我笑不出来。
反正那天我笑了好几回。
主持人还提到京韵大鼓,一起调,全场大合唱……
这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提京韵大鼓是有点懵,曲艺之乡并非都是曲艺圈人。
一起头,“火红的太阳刚出山~~”。
得,我会。
我怎么会的呢?
这个调可能在看电视听广播的时候总是无意中听到过。
冯巩郭冬临的春晚相声,太好笑了,电视台重播几次不小心把词儿记住了。
这跟能记住方文山写的歌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记忆力最好的年华,记住了这些。
现在是记不住了,一个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光是作品本身优秀,也得益于那个年代的稀缺和多年来反复的重复。
现在作品太多了,也不依赖电视看重播了,就只能记住只言片语的梗了。
氛围这个东西就存在于小范围了。
骨子里的东西,也只有遇到熟悉的人才会流露出来。
毕竟受过教育了,都想给别人都留一个大方得体的印象。
在不熟悉的人面前都刻意克制,讲普通话、用一些得体又有文化的词汇,别让自己立的“人设”崩塌了。
但是现在相声倒是发扬光大了,脱口秀也崛起了。
以后可能会有千千万万的家庭,日常交流自然就带梗,还埋包袱的。
所以你说天津人是不是都会说相声?
这么说的话,可能以后全国人民都会说相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