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刚看完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读完后觉得这本书很有趣,又很有收获。
很多人觉得这本书既生涩难懂,又枯燥无趣,但我却觉得恰恰相反。在我看来,王小波这部作品,是我最近读过的小说中最有趣的一部。
可以这么说,假设抛去小说的时代背景和赤裸裸的隐喻嘲讽,你完全可以把他当做一本有意思的书来读。
什么叫有意思呢?
我觉得有意思就是你能跟着作者的视角,去一起身临其境的体验另一番与众不同的荒诞经历,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思考,寻找一些不同寻常的东西。用王小波的话来说,就是寻找“神奇”。而我在这本书里获得了“神奇”,所以我觉得他有意思。
至于书中巧妙的隐喻和赤裸裸的批判,我倒没有太多的在意,也不想过多的去解读。这大概是我过去总在做阅读题,所以你要是非让我说说这本书表达了哪些意思,我就觉得你这个人很没意思。
如果放在几年前,你送给我一本书,说是王小波的,我就非得从中读出点什么,不惜字句斟酌的拿着放大镜去读,然后从高层次的角度,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隐喻,告诉你作者这句话包含了几层含义。即使作者本人并不这么想。这件事本身就变得没有意思。
现在我成长了很多,层次却变得很底。我更喜欢有趣。
比如说:文中的“我”被割断手臂露出了筋膜,觉得自己的身体里原来都是湿被套;大炼钢时期的天空颜色为五颜六色,我为此想当一名画家,却发现自己是个色盲;我看到一只试图飞向五层楼房的鸡,搞不明白它作为一只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还有经过“我”改装过的精准复杂的投石器;占据整座楼后的顽强斗争;和性颜色的大学生相互慰藉;以及在X海鹰和老鲁那里的受虐日常。我都觉得妙趣横生,十分有意思。
除去调侃戏谑的笔触,生动幽默的情节,整部书又充满了悲情色彩。尤其以革命时期的爱情为甚。
而革命时期的爱情,就是没有爱情。
书中提到了三个和“我”有关系的女性,按照先后的顺序分别是:性颜色的大学生,X海鹰,以及“我”的老婆。
年轻的时候,“我”觉得性颜色的大学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就像她认为“我”也是这样的人一样。两个人都对彼此寄予了很大希望,但最后两个人一起遭受了失败,然后草草的分开。
二十多年后,两个人见面,性颜色的大学生看到我意气消沉,神色木然,于是对我很失望。我看到她身材臃肿,形容憔悴,身上充满了油烟味和葱姜气,也感到失望透顶。两个人互相都瞧不起谁。
而X海鹰渴望一个畸形的性爱,希望我能像鬼子一样蹂躏她,但我却以为她这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爱我。我在等着X海鹰主动地吻我,说上一句爱我吧,却一直等不到。X海鹰一直渴望我强奸她,也一直等不到。然后两个人凑合的在一起通奸,谁都对此不满意,所以就这样错开了。
对于两次爱而不得的爱情,王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就像他对此说的一句话:
假如我们能在一起生活,每次都想把对方撕碎。假如不能在一起生活,又会终身互相想念。一方爱,一方不爱,都要好一点。假如谁都不爱谁,就会心平气和的在一起享受性生活,这样是最好的了。虽然如此,我还是想念她。因为那是一次失败,失败总是让人魂梦系之。
可王二出生错了年代。在那个年代里,不管你花多大的精力去干任何事,最后总是没有结果。那是个只开花不结果的年代。
尽管“我”对此充满了悲观主义,但作者却保留了一手。最后和王二在一起的老婆,生性积极又乐观,喜欢整天吹泡泡糖,从来未觉得自己老去,并永远保持着年轻的心态。
就像王小波说的:这些都是真的东西,因为毕竟还有真的东西,所以活着还是值得的。
而人活在世上,快乐和痛苦本就分不清,我只希望他货真价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