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487732/b9d8aed9d9beb2df.jpeg)
齐帆齐微刊
〈原著〉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
自然界的情形就不多说了。骤风不会刮一个早晨,暴雨也不会下一个整天。是谁制造成这一切的呢?是天地。天地的力量尚且都不能长久,又何况于人呢?所以做事合于道的人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也就得“道”了。同于失者,也就失“道”了。至于失去信用者,也就失掉信誉及信任了。
〈赏析〉
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人世间没有永久的祸与福,也没有绝对的得与失。老子告诉我们,万物总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人生的祸福、得失,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呢?
大家都习惯把“得失”作为好与坏、吉与凶来理解,并且从心理上也都想“得”而不愿“失”。因此,老子用“得”来引喻为一切成功、幸福、美好的结果。而“失”则引申为失败循环这类不好的结果。那么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就是说做事合乎“道”的人总是和“道”长久在一起。“德者同于德”是得道的人,总是和得(好的结局)在一起。“失者同于失”是失道的人,总是和失(不好的结局)在一起。所以“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即和好的结局在一起的人,道也就伴随着他,“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即和不好的结局在一起的人,道也就背离而去。
可见,“天地而佛能久,而况于人乎”?就绝非人被动地服从命运的安排,听凭祸福加身的理解,而是要主动地、积极地去适应客观世界,追求成功而远避祸患。这正是老子的积极精神所在,人的积极性是应当体现在积极地适应环境来获得人生的改变,而不是积极地改变环境让人生适应。自然界也正如此。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87732/7f806539ef2fba3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