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时,恩格斯曾有一个论断,婚姻制度将会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有一天会消亡。记得当时很震撼也很困惑,一方面震撼于这个论断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一方面是困惑婚姻制度的消亡莫非就是谣传中的共妻吗?多年以后,再来回顾这个论断,既没有了震撼,也没有了困惑,反而是深深地认可。
之所以认可这个论断,是因为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间的婚姻变迁,以及了解到国外的一些婚姻家庭生活模式,特别是法国,才会对这个论断有感受、认识和理解。现在离婚的人越来越多,离婚率恐怕还没有到达顶点,关键是结婚容易离婚比较费劲,费劲之处主要在于财产纠纷,尽管中国的《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之间做出了清晰的界定,但是在离婚的时候具体处理起来依然比较麻烦。原因大概缘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人的传统难以接受在婚后约定个人财产,婚后两人过日子,两个人之间的财产边界不再清晰,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离婚的时候难以达成一致;另外一方面是在男女双方从博弈的角度来看,由于家庭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对家庭财务状况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也不平等,等到离婚的时候,这笔帐难以算清楚。
以前离婚的时候,往往男方比较大度,净身出户,毕竟老婆孩子是弱势,自己净身出户可以重头再来,这也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也与传统相符合。今天这个形势好像有了较大的变化,自己接触了很多案例,反倒是男方要求女方净身出户,女方在这种情势之下,要么为了速求离婚满足男方的要求,要么咽不下这口气走上诉讼的道路,至于结果还很难保证。所以有人说,分手、离婚才能见人品。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有些男人可谓渣男,但是从理性的角度看,促成这个局面的不单单是人品,背后与我们整个时代的变迁有密切的关系。
在过去男尊女卑的农业社会,生活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固定,纵然女性在这种婚姻制度下有种种的不幸,但是婚姻关系和婚姻制度却异常的坚固与稳定,难以打破,所以就有女性用来安慰自己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个说法。进入提倡男女平等的工业社会,女性逐渐地全面地走向社会,男尊女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女性对自己的不幸要抗争要争取,婚姻关系处于动荡状态,离婚率逐渐攀高,但有人据此怀念过去那种老夫老妻一辈子的婚姻模式,只能说是一种田园式的想象。
离婚率的攀高,不仅仅是女性对不幸的抗争,更多的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全面到来,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人处于变动不居之中,自然也就有很多变数,这些变数难以用人品来保障,毕竟人性会有软弱的时候,只是当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受伤害。与此同时,男女双方对婚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传统婚姻所不可比拟的,借用周国平的一段话——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婚姻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同一个异性身上把三者统一起来——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现代人对婚姻家庭的新标准高要求,这些无疑增添了婚姻稳定的难度。
尽管人们对婚姻家庭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依然受限于现实,特别是财产状况,此乃导致当前离婚财产纠纷的难题。由于受限于当前人们财产和收入依然普遍不高的现实,在离婚的时候,对财产的争夺就是重点和焦点,以至于离婚当中的男方连一个男人应有的大度、责任都置之不顾。随着经济的发展、财产状况的改善和个人独立性的增强,这种情形有望得到改变。看看法国总统奥朗德的例子,或许能预见婚姻在更远的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奥朗德在竞选总统前夕,与共同生活26年并生育四个孩子的女友罗雅尔分手,两人一直没有结婚。由此可见,不需要婚姻登记,依然不影响家庭生活的婚姻,是否预示了将来婚姻制度的消亡?在这样的生活中,男女双方无需纠缠财产问题,精神生活以及平等的爱与被爱才是主题,即使因一些变化两人不能在一起,那也是好合好散彼此祝福,而不是仇恨和绝情。
当然,发达国家的情况离我们还有距离,我们还要受限于现实。以上的论述并不是为当前动荡不安的婚姻现状辩护,而是说,对于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应对。对于现实中处于变动不居的男女来说,推迟结婚年龄莫过于是最好的策略,一方面双方都需要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增强个人的独立性,另外一方面需要对自己的结婚对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过程。婚后,两个人的沟通、成长和节奏协调越来越重要,这才是保持婚姻幸福的关键,一段婚姻长久与否那只是外在,毕竟人们更看重质量。
综上,对我们来说,婚姻制度眼下不会消亡,我们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至于遥远的将来,假若婚姻制度会消亡,那也跟共妻完全不是一回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