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无从判断孩子受哪一件事、哪一个画面、哪一句话、哪一段旅行、哪一种体验的影响,刷新了他的价值观。
无法追溯,也难以验证。
复杂的问题出现了,我们却总想以简单系统的方法来应对。
比如,给好孩子下定义,好孩子就是数学好、语文好、英语好、体育好……把孩子学习的内容拆分成一门门的学科,用成绩来验证。此外,还用考证的方式来让孩子证明,比如钢琴、跆拳道考证。
我们就这样,把复杂体系的问题简单化处理了,约束了孩子的成长。导致的结果是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拿了很多证,但性格并不阳光、乐观,甚至还去打人。还有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学校,却陷入了抑郁的状态。父母可以稍微权衡一下,是孩子的生命感受——幸福、快乐重要,还是某个证书或某种证明更重要?
况且,如果一个孩子快乐幸福、阳光健康,他也可以拿到名牌大学的文凭。这本不是一件矛盾的事,问题是大量的父母认为,“我不盯着孩子,孩子就做不到”。
有一个妈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名校,很多人都围着她请教,说:“传授点儿经验吧,把孩子培养得这么优秀,你是怎么做到的?”
孩子的妈妈特别得意,说:“高三这一年,盯死他,别管他想要什么,别管他说什么,一律盯死,保证他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肯定能考上。”
妈妈觉得很得意,终于成功了,她的孩子坐在她身边,表情却很紧绷。
实际上,用这样的方法管教出来的孩子,上了大学以后往往不学习。即便迫于学分的压力不得不学习和考试,他也会排斥学习这件事。即便学习,也可能只是去接触一些让他轻松和愉快的知识,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更难的东西了。
他的知识水平停留在高三这一年。所以很多人一辈子最具有知识含量的年华,就是高三那一年,之后就再没有进步过了。
这就是简单体系塑造孩子的情况,把一个孩子学习的快乐和美好都破坏了。
理解复杂和简单,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这样,家长就不会患得患失。比如,突然听到别人说一年级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记多少个单词就开始紧张。
当父母把教育孩子理解为机械化的模块知识组合时,孩子的生命力就会被我们扼杀。求知已经不再是求知本身,而是为了获得一个东西:获得一张文凭、一种奖励,或者让父母有面子。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再也不会爱上求知这件事。
在生活中,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来自外部的规范时,孩子就没有自我成长的力量了。因为他所有的行为举止,只源于明确的指令和规定,他没有管理自己的能力,就无从谈起自信和独立的养成。
大量的家庭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就在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