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典籍门类繁多,就算熟读经书,也未必知道此中深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循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去探其究竟。
一、佛学的渊源
佛学起于印度,佛坨独立于盛行印度的婆罗门教外,另立学说,佛坨涅槃后由弟子大迦叶和阿难,还有五百罗汉传承发扬光大。
东汉张骞开劈了丝绸之路,也让佛教因此传入中国。随后几十年的中国,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佛教的传入,给中国信徒心灵的慰籍,注入新的曙光。佛教在中国被迅速发展壮大,元朝开始有了剃度的戒规,梁武帝时期开创吃斋,在印度信徒信奉的六世轮回在中国也本土化为《三世因果经》。
二、佛学看世界的基本态度
佛学看世界的基本态度是“乐观厌世”。
虽然厌世,但很积极地寻求解脱,六道轮回的世界令人生厌,彼岸世界才是光明乐土,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家认为,活着是一种受苦,就算死了也不能解脱,而是去轮回继续受苦,只有涅槃摆脱轮回,脱离苦海。
三、佛学的理论基石
佛学的理论基石是缘起性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间万物本不存在,不过是各种元素因缘机会的聚合体,在各自因果律的齿轮传动下运作。难道作为人的意志主体都不存在,不能主宰自己吗?
四、佛学的基本概念
无我,反常识的佛学核心概念
佛坨提出“无我”,在当时还有一种颠覆意义,那就是反对婆罗门的正统概念“梵我”。梵是婆罗门最高的神,婆罗门说自己就是来源于梵,意味着恒远的、不变,这正是婆罗门极力维护的种族权力。“无我”、“无常”却认为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在各自因果报应中推动瞬息万变,无我并不是说我不存在,而是不受自我意识主宰支配。
四法印,检验佛学纯洁性的标准
为了使佛法的传播尽量晚一点坠入坏、空的阶段,佛陀为佛法钦定了三个基本原则,分别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合称“三法印”;也有加上“ 有漏皆苦”的,合称“四法印”。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就说“四法印”好了。
不净观,戒绝色欲的理论和方法
“不净观”,顾名思义,就是帮你看到人是一种极其肮脏的东西,而且从生到死,没有一刻不是肮脏的。如果你见到一位美女,不净观就告诉你,这不过事一个皮囊众秽,美丽的皮囊都是血水熬成的内脏杂碎,这样一想,你就对眼前的美女无感了。
佛教经典《大智度论》列举了人的“五种不净相”。
第一种是“生处不净”,每个人都是妈妈生的,妈妈的肚子里又有屎,又有尿,怀胎十月就等于胎儿一直都在屎尿坑里呆着。“如在屎坑中”,这是《大智度论》的原话。
第二种是“种子不净”,既然父母当初怀着淫念进行性生活,才有了生儿育女这回事,那么精子和卵子显然都是淫邪的产物。
第三种是“自性不净”,人的身体就是混杂着屎尿的人血杂碎汤。
第四种是“自相不净”,眼睛生眼屎,耳朵生耳屎,鼻子生鼻涕,毛孔流汗,每个孔窍都会流出脏东西。
第五种是“究竟不净”,人死了也还照样脏,因为火葬就变成灰,土葬就变成虫子屎,水葬就被泡烂,怎么都恶心。
禅,修炼不净观的方法
禅,并不是佛陀的首创,它来源于印度的瑜伽,是瑜伽中的一种。涅槃️两种方式,靠智慧,或是禅修。
《达摩多罗禅经》里介绍了禅修的要领:用心灵之眼仔细查看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局部。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把自己看散架,二是把自己看恶心。通过身体扫描,把人看成一堆血水熬成的杂碎。
因果和业报,斩断尘缘得解脱
只要你做任何事,不论善与恶,都会产生因,即业。因为因,由此产生果,即报。万事万物都在因果律的齿轮上转动,让它停下来,只能跳出去,“不记业”,因果律齿轮才能停转,你就能跳出轮回,脱离苦海。
四大皆空,世界运作的本原
世界由不同的元素组成,佛学认为万事万物都由水、火、地、风四大组成,再加上空、识,一起称为六大。所谓“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人作为“六大”的聚合并不存在,而是说“六大”的聚合体并不存在某个主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