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王者农药”抢夺用户注意力的时代,如何拍好那个没有“王者农药”的时代?不吹不黑,深扒管虎与《黄皮子坟》如何相爱相杀。

文/豌豆
(首发于“关灯拆电影”)
齐泽克曾提出一个鉴赏观点:一部恐怖片的好坏,就看把恐怖要素移除后,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除去逼真的特效、电影的画质、惊悚的配乐,《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前六集讲的很可能是——
鬼吹灯之“咱们屯里的人”。

屯里大妈一把岁数了还梳俩少女麻花辫发出瘆人笑声,贡献了全屯最惊悚表情包;
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居然需要外来知青来解密黄鼠狼偷鸡这种千年老梗;
屯里好吃懒做的小混混在原著中是个死人,在剧中双商下线不但活过六集,还成了全屯KOL,发动群众污蔑知青。

这些二人转风的角色不是主角,但他们是主角的背景板,他们小品化的言行、标签化的人设,使整个剧呈现出一种割裂的气质:
一边营造历史厚重感和惊悚氛围,一边用浮夸的轻喜剧消解;
一边用实景塑造原著苍凉萧瑟的底色,一边用插科打诨调剂。
这种割裂让观众不得不在两种画风间来回脑震荡:这还是那个拍出《杀生》、《斗牛》、把四川和山东农民的土腥味儿刻画得入木三分的管虎吗?

平心而论,《黄皮子坟》镜头语言保持了管虎的一贯高度,并未因是网剧而放弃电影化叙事,具有浓郁的管虎风格。
比如倒叙开头。第一集从一张照片闪回到当年的知青岁月,这是管虎的常用手法,《杀生》、《斗牛》无一不是倒叙开场。

比如动物主观视角的运用。《黄皮子坟》多次出现黄鼠狼的“惊鸿一瞥”,第一集偷鸡就出现了黄鼠狼的主观视角,观众通过变形的画面,跟黄鼠狼一起匍匐前行,扒鸡窝,进入黄鼠狼视阈下的世界。这种镜头语言相当于拟人,管虎已运用的炉火纯青,《斗牛》中也运用了牛的主观视角,片名打出后,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变形镜头,通过牛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圈围观的吃瓜群众;第二次是在黄渤扛着炸弹想与鬼子同归于尽被炸晕后,从牛的视角看去出现了黄渤变形的躯体。

比如魔幻现实主义的延续。第3集中胡八一等受黄鼠狼的“尿毒症”迷惑出现幻觉自相打斗,一方面延续了管虎擅长的魔幻现实主义,一方面很好地处理了盗墓历险题材中超自然现象的解释。

比如长镜头的运用。《黄皮子坟》进入知青年代的第一镜就是一个长镜头,镜头跟随村支书背影向屯子纵深推进:大红条幅、各种标语次第入画,时代质感扑面而来,只消一个镜头就交代了故事环境,干净利落。最后一个转镜,引出了跟在身后的胡八一、王凯旋。管虎在《老炮儿》开头同样是用几个长镜头让我们跟六爷在胡同里转了一圈,交待了老北京的胡同风貌。

镜头语言让我们找回了熟悉的管虎,可这次他让镜头好好说话,却没能让角色同样好好说话。
先说主角。按说连吴亦凡、李易峰都能调教的管虎不会hold不住阮经天、刘潮。问题出在角色贴合度。
相比浮夸的支线角色,胡八一、王凯旋两个主角的塑造已经好很多,在认真进入角色,毛选金句张口就来,提到革命建设不是昂首挺胸就是高抬臂膀,但代入感并没有预期的强烈。同是知青题材,《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开头陈坤饰演的知青为挽救小提琴不被当做走资派玩具烧掉,情急之下说出“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这种不经意间冒出的时代符号提示着历史洪流的存在,相比之下胡、王二人的语录显得刻意,用力过猛反显拙。当然这可能因为原著小说的局限,但本剧类型定位是“剧情、悬疑”,既然“剧情”第一,不妨在剧情打磨上多下些力。

王凯旋的问题是油滑过度,在“贫得可爱”和“贱得讨厌”间分寸失衡,毛选语录念成了freestyle,消解了部分惊悚气氛和时代质感,折损了部分革命话语的政治色彩。


胡八一则是文化基因违和,虽说为克服台湾腔学了不少儿化音,为角色确实下了苦功,但还是被网友诟病,说到底还是因为缺乏文化基因认同。

原著中胡八一确实福建籍贯,但这只是文字表述,真的影像化为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人,台湾腔念毛选在国人的审美印记中恐怕还是接受无能,更何况台湾口音有着演变历程,今天的台湾腔≠六七十年代的福建口音。所以网友们会一边表示可以接受福建口音,一边又无厘头不满阮的表演,这不是对阮苛刻,而是对一个台湾小鲜肉版知青难有文化认同。在这点上,欧豪之于叶挺恐怕也是同理。
再看演技,阮在本剧中角色完成度较高,在很努力的进入胡八一,但没有在《艋舺》、《军中乐园》中出彩,因为这两部是符合他文化基因的人设,而对知青这个角色,缺乏文化体验和情感认同,对于体验派演员来说,代入感自然打折。

再说配角。除去一干浮夸骇人的中年妇女,屯里还是有正常人设的。
亮点一:燕子。
一开口就充斥着东北大碴子味和萌萌的“中二”因子。这完全归功于管虎调教演员的功力,你能想象这个东北大妞的“前半生”是“二次元少女”、“电竞女神”?

亮点二:瞎婆婆
瞎婆婆的设置非常符合乡土悬疑的套路,与其它二人转画风的大妈不同,瞎婆婆造型淳朴,表演细腻不浮夸,更重要的是,你能想象出她就是管虎的妈?

老爸客串电影(《老炮儿》),老妈客串超级网剧,全家都是老戏骨,难怪管虎“举贤不避亲”。

只是瞎婆婆,您老别只顾着瞧病,有空也去供销社看看您儿媳。

随着剧情发展,“咱们屯里的人”陆续领了盒饭,胡八一、王凯旋也离开东北魔性小镇,奔赴大草原,面基丁思甜。
离开乡村爱情风的浮夸,从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老羊皮策马扬鞭那刻起,整个画面都燃起来,相信不少观众也在这一刻对这部剧重新燃起期待。毕竟不用特效,选择实景拍摄万马奔腾的场面,不要说网剧,在电影中都是大手笔。
拍动物戏难,难在不确定因素太多,当初拍《斗牛》,看似荷兰奶牛只有一头,但实拍时管虎一共动用7头体重均在1700斤的奶牛,根据状态选择哪头来拍摄,还要求黄渤和7头牛分别“培养感情”。

到了《黄皮子坟》,为拍好草原的戏份,管虎团队租下了几百亩草场,在拍摄马受惊,上千匹马同时向一个方向奔跑时,管虎曾说从摄像到导演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因为那么多马冲过来,踩到人是相当危险的,而拍摄时只能相信当地牧民,所能依靠的只有当地牧民的经验。从最终呈现出的大气磅礴来看,管虎完成的相当惊艳。尽管是网剧,但视效丝毫不输工业化大片《寻龙诀》,终于让灯丝们找到一点点系列感,愿意情感代入,愿意相信这就是《寻龙诀》中丁思甜当年插队的那个壮阔草原。
相比《寻龙诀》绿油油的草场,《黄皮子坟》中深秋草原的色调更美,整个草原都是金灿灿的。
从大雪封山一片白茫茫的东北来到金色的大草原,强烈的反差不禁使胡八一一行人亢奋起来,高唱《国际歌》,与《寻龙诀》中黄渤版故地重游时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样,昭示时代背景,又凸显人物心情。
草原、森林、雪山、荒漠,管虎对大场面的驾驭能力使《黄皮子坟》充满了电影质感,弥补了《精绝古城》雪山和沙漠场面的冲击力不足。

管虎的《黄皮子坟》从镜头到美工都有很好的皮相。后续只要抓住青春期过剩的、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就可以把故事讲圆。
毕竟天下霸唱在《黄皮子坟》第九章写到:
“这样的事情也只有插队知青会做出来,动机也并非完全是因为贪嘴,更主要原因是闲的难受。”
一语点出在那个没有wifi、没有王者农药的闭塞年代,知青抓黄鼠狼、斗人熊、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全部奥义——
闲!

没有哪个青春剧不是荷尔蒙过剩的,从前六集屯里的情节看,管虎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未找到荷尔蒙的正确打开方式。
他把方式定位成撩妹,以为这样可以讨好年轻受众,却像《人民的名义》设置的郑胜利一样适得其反,为讨好年轻受众而生,却死于年轻受众的吐槽中。这也可以看出创作层面的代际矛盾。
而来到草原后,环境变得开阔,形势也更错综复杂,比撩妹更时间紧任务重的重头戏都蓄势待发,胡八一、王凯旋能否随着角色成长与人物贴合度逐步提升,能否在后续情节中吊起观众胃口,参照管虎讲故事和调教演员的功力,我们有理由期待。
毕竟徐二黑们已经领盒饭了。

---------END---------
作者:豌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