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的三联周刊名字起得蛮有意思——《我们是孩子时,我们是父母后,有关爱的错位》,着重讨论几个常见的社会问题,独生子女,童年缺失,当今教育误区。
我对独生子女是有发言权的,简单聊聊新一代独生子女的心理画像。自从九几年取缔了粮票,这以后的孩子就不同于以往,成了家里独苗,相对优渥的物质条件的到来,却这个阶段的孩子们面对更严酷的挑战,就是高孤独感、高话语权、高情感负荷。
1、高孤独感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捉到一只小麻雀,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无微不至的关心,几个星期以后小鸟死掉了。为什么?因为小鸟会孤独。
而独生子女的那一代都是带着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一孤独,就伤春悲秋,敏感怕受伤,这也是90后非主流的产生的缘由之一。与此同时,人思考力就会变得很强,这些孩子不缺吃不缺穿,就会引发一些哲学性的思考“我为什么活着”。(当然这种哲学性是不自知的)凡是涉入哲学领域过多的人,大都不幸福。
当今明星“郑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长相不错,从小就被父母逼着学表演,郑爽的爸爸有个演员梦,把孩子当成自己梦想的延续。初到演员班,她是最小的孩子,性格内向,穿衣土气,被同学排挤。于是性格变得越发内向自卑。面对高期望的父母无法袒露心声,只能默默承受,用她的话说“那会儿我经常自己对自己说话,都快成神经病了,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时至今日,小有名气,收入相当,却经常在小道消息上看到她私下情绪失控,大哭的样子,很让人心疼。很多人说这是抑郁症前兆,虽然我并非心理医生,但这和她童年父母搭建的环境和教育不无关系。典型的高孤独感与高情感负担过剩。
2、高话语权
独身子女的家长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也存在于我身边的人。
家长打他们,孩子大一些,大部分会还手。即使不是攻击性型的也是自卫型还手
这一代人和父母50后,60后都不一样。那会儿,按照我爸的话说就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谁家的儿子都不敢跟老家儿动手的,动了,别管什么性质,都归为不孝子,不把你扫地出门就不错了。
但现在的孩子不存在这点,他们从小就能和大人对话,对话语权要求很高。你甚至能够听他们为自己理论,你凭什么打我?我又哪里错了?
50后,60后的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这一套,被揍了,挺过去就好了;而这点,“90后”不一样,就是情愿不活,也不委屈自己的尊严。这些从小受到长辈尊重的孩子,对生命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即使是我,小的时候看似是乖乖女的样子,遇到问题也是会和父母理论。可能旁人看了,会被讲不听话。那会儿的我,想法也很单纯,你教育我可以,但我并没有做错,或者你在其他小伙伴面前伤了我的面子,让我很难堪。
这一代的独生子女有更大的自主性,会为自己争取任何事情,包括尊严。权威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是不可撼动的事,他们是改变的一代。
3、高情感负担
高期望值,导致他们背负过多的情感负担。
一大家子围着一个孩子转,你想到他会有多苦闷么?其实孩子本身不用对父母的幸福来负责,甚至任何人都无法对别人的幸福负责。即使是爱情也不行。今天男人说“我会照顾你一辈子”没几天分手了,怎么办?日子还是要过的啊。幸福是自己给的。
但是对一个青少年来说,已经是个懂得人情世故的年纪。从小就会知道报恩。就好比你在小的时候会给你的父母拿拖鞋来表达爱意。但等到十几岁,他搞清楚了,要想满足家人的幸福感就是要考入名牌大学,但是名额就那几个?凭什么你进啊?这种压力就会畸形般的压在一个十几岁孩子身上。
也有很多时候孩子天生就迎合家长的需求,属于自己的生命,却被灌输了他人的价值观,但人又不是机器,清醒的时候就会很痛苦,其实很大一部分混有抑郁症或者自杀的年轻人有一部分是这样的原因。
从小被逼着学钢琴,学艺术,很多家长美其名曰开发大脑。“美育”本身是非常棒的教育,提高气质,但是大多数人忽略了,越是艺术性的,越无功利性。结果现在大部分教育与证书挂钩,反而成了枷锁。本该是天真的年纪,却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除此之外,这种情感负担还体现在父母关系上。很多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糟糕,没有过多情感交流甚至还会大打出手,甚至早就形式分居,只是为了孩子不愿意离婚。
其实小孩子并不糊涂,明知关系恶劣,只是暂时维持,这就会给小孩极大的情感负担。这种情况对于独生子女打击最深,没有情绪出口,只能郁结于心。随着年龄增长,会对孩子产生极度的不安感,表现在上学期间出现社交困难。
我还见过有些母亲经历了婚姻上的失败,把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仿佛儿子就是生活里唯一的光点,出现一点闪失或控制之外的事情,反应就极度激烈。小孩成年以后懦弱又依赖,一口一句“我妈说”。甚至对自己的婚姻的态度也不健康,不懂沟通,全凭母亲操控。 这也是很多“妈宝儿”男的来由。
一个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只有你体现出对未来强烈的拥抱感,夫妻关系健康和谐,你的孩子才能摆脱无意义的焦虑,敏感与自卑。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团和气,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夫妻之间可以成熟相处,沟通顺畅才能为家庭氛围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要去尊重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大男子主义”“女权主义”更应摒弃。在这两个极端家庭生存的小孩懦弱自卑,要么太过尖锐无法被社会认同。平等对话才是对生命基本的尊重。
下期会继续探讨:《童年应该如何度过》的问题,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