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观点
艺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计算有多少个脑袋!
——伦勃朗
“如果我想解救自己的灵魂,我应该追求自由,而非荣耀”。
——伦勃朗
艺术家简介

伦勃朗·梵·莱茵(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俗称伦勃朗,1606年生于荷兰,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被称为巴洛克之王。
伦勃朗的用光,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的戏剧性光的美学法则,表现构图上的主次关系和画面上丰富无比的节奏运动,他独到地运用明暗,利用光亮突出画面的主题内容,也让阴影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并且利用明暗的错综交替来表现深远的空间感觉。伦勃朗先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认识到光是一切形体和色彩的依据,没有光也就无所谓形和色。
伦勃朗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画风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这种视觉效果,就好像画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台上,一束强光打在他的脸上。

伦勃朗早年跟从荷兰历史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4岁进入莱顿大学;17岁去阿姆斯特丹向历史画家拉斯特曼学画;1627年21岁时伦勃朗已经基本掌握油画、素描和蚀刻画的技巧并发展了自己的风格。
伦勃朗作品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代表作品《夜巡》、《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木匠家庭》、《三棵树》、《浪子回头》等。
艺术作品赏析

《夜巡》是伦勃朗最著名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一幅作品。创作于1642年,像《夜巡》这样的集体肖像画,在当时的荷兰绘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伦勃朗早就对这种陈旧俗套的标示方式感到不满,因此,伦勃朗接受订画时,就决心不把所有的人物都平等的排列在画面上,而尝试新的集体肖像画创作。

油画《杜尔博士的解剖课》是伦勃朗的成名画作,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画中人物为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成员。当时流行的这种群像画往往是人物的罗列,缺少艺术构思。伦勃朗却与众不同,他把这幅群像处理为既有一定的情节,又让每个人的肖像能够清晰展现,使作品更富于表现力。
光线的集中运用是伦勃朗艺术的重要特点,左边射来的一束光照亮了解剖中的杜尔教授,衬着深暗的背景,使主要情节十分突出。其他人的头部也在光线的照射下比较明亮,突出表现了他们的肖像特征。这种人物的安排和光线的运用,在当时都是颇有新意的创造。这件作品使伦勃朗获得了普遍的声誉。

《与萨齐娅的画像》描绘的便是伦勃朗与萨齐娅相处的快乐时光。作品中,伦勃朗佩着剑,有如一位骑士,并在举杯祝酒,而萨齐娅则坐在她的膝上,回首凝视,明显地表达了一种家庭的和睦与欢乐。图中豪华的筵席、华丽的服装、烟盒、酒杯、带羽饰的帽子都增添了欢愉的气氛,也从侧面反映了伦勃朗此时的春风得意。

《浪子回头》是伦勃朗在生命最后阶段绘制的作品,也是他的巅峰之作。画中最明亮的部分坐着垂老的父亲,是这幅画的中心。他须发皆白,眼睛似乎已经看不见东西,感觉到儿子扑在他的膝上,他垂下头,用手扶住儿子的肩膀,触摸他,想要拥抱他。但他的表情又带了一丝思考,让这个形象更加丰富。

《扮作花神的沙斯姬亚》是伦勃朗163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画中的主人公是伦勃朗深爱的妻子——沙斯姬亚。画家伦勃朗在这幅油画中将新婚妻子描绘成古代罗马女神弗洛拉,这是画家二十八岁婚后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弗洛拉也是暗示多生子女的女神。一般认为,她左手的姿势表示两人想有孩子的愿望,整幅油画洋溢着画家伦勃朗沉浸新婚幸福之中的愉快心情。

伦勃朗的这幅《自画像》亦称《扮成使徒保罗的自画像》。是他55岁的作品,但在这幅油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如此苍老的老人,这与他的年龄是多么的不匹配。此时的伦勃朗历尽沧桑,看清了这个世界,看清了人世间的人情世故,已经一无所求,变成了绝望的化身。他的嘴角有一丝微笑,他的微笑,他安深邃的眼睛,以及手中的那一本书,仿佛在告诉人们,他已经进入了人类最后的避难所—精神世界。
素描作品欣赏




艺术影响力
伦勃朗创造了十七世纪世界艺术的辉煌!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
明暗法,伦勃朗的明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明暗是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