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读了奥黛丽的前半生,书的一半,读的很纠结很撕裂。
从小对奥黛丽的印象,就像《罗马假日》里的公主,美丽大气,她的笑容有亲切和温和的感染力,让人一眼即永难忘。她荧幕上的形象,总是那样清雅,而她的照片,又总是360度无死角般的完美,独特的风格终其一生。
她身上有一种别致的贵族气息和教育素养,总觉得她的出身和成长应该是不错的环境。没想到的是,她的前半生中,却经历的是多灾多难。
一对各方面不合拍的父母,只是顺其自然的把她带来人间,还在襁褓的幼小生命差点因一场大病夺取生命。而正当需要父母疼爱呵护的童年,母亲一味的想要把自己的落寞女爵身份延续在女儿身上,而父亲一心向往的外面世界只愿享受不愿过多承担的性格,导致他在奥黛丽5岁突然离家从此未归。这对从小喜爱父亲,贴近父亲的奥黛丽来说,是一生都难释怀的心结,以为是自己造成了父亲的离去。直到成年后,她仍然幻想着父亲有一天会突然回来找她。
而青少年时期,又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家庭一贫如洗、亲人当面被希特勒军阀射杀、两个哥哥从军后杳无音讯、自己跟着妈妈躲到乡下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只能靠睡觉来度过的那些时日。幸好有她从小热爱的芭蕾支撑着,对这个世界尚存一丝希望。
曾经的她最大的愿望即成为芭蕾舞者,但她1米7以上的身高和小时候的营养不足,限制了她的芭蕾发展。为了这个梦想,她曾拼劲去尝试,去学习,所有的付出埋下的种子,虽没有在芭蕾的世界,却在舞台剧和影视的世界里开出了最合适的花、结出了最突出的果。
25岁的奥黛丽,凭《罗马假日》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获得很多老练专业演员可能要花数多年或者数十年才能得到的成就。这一切带给她的是深深的困扰,压力导致忧郁影响到了健康,在这最需要家人支持和帮助的时候,她选择结婚,以为自己找到了自己最爱的人。只可惜,道不同啊!
“我的梦想之一,就是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归于同一个原因--我不只希望得到爱,也极为渴望爱别人。”
一切都是有因有果。如果不是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爱,奥黛丽不会如此渴望被爱,同时又对爱充满疑虑。她不是事业型的女强人,只是本本分分的希望有安稳生活,有爱她的老公、和自己爱的孩子,相守一生,而第一个孩子,却流产了。
她的荧幕才华,在与玛丽莲梦露同时代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本色,不随众,所以才能带给大家一股子清风,带有明显个人特点的品牌标志。可是众人的认可,并不代表她对自己的认可:
“这是我毕生最大的考验。截至目前,我不过是由宣传塑造出来的明星,是由记者早就的。但他们塑造的我只不过是个影子,除非观众认同我,否则就不是真的。”
“我不能因为这些奖而冲昏头,因而松懈,忘记毕生的职志--成为真正的伟大的女演员。”
她对他人的友善,对自己的严苛,来自骨子里的教养,和那段苦难的经历。
她对过去的阴影,对未来的期许,依靠的却是对他人的信任。
所以,经典可以留传百年的电影里有她,空洞无物浪费才华的电影里也有她(《战争与和平》)。再著名的影星、名人都是人,真实的存在,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