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临
图片来自网络01是铠甲,也是软肋
思维方式这种东西,一不留神就会被扯到很玄乎很高大上的地步。
其实,它恰恰是离我们生活最贴近的事物。处理一件事情、考虑利弊、从无到有,思维方式都是无所不在。
今天分享一本刚看完的书:《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书不厚,看上去也没什么负担,里面有些地方挺有意思。
大家都听过“要让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类似的话,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很多人总觉得每天累个半死却一无所获(传说中的“穷忙族”),以及想要突破这种困境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也会简单聊聊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会折射出什么样的光芒。
02不要烦恼
作者安宅和人在前言中,说到这样一句话:“不要烦恼”是我在工作上最重要的信条。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中自动配了KFC老爷爷的和蔼表情图。
所谓“烦恼”,是以“没有答案”为前提。有时间烦恼,不如花时间思考。
对于我这种偏情绪化的人来说,曾有过一段很容易陷入烦恼焦虑的状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在意当下的情绪,而忽视了当下应该解决的问题。
当发现烦恼来临,马上停下来,泡杯咖啡或是站到窗边吹吹风,适时地拉自己一把,抽离情绪困境。再重新投入时往往会有一种新的心境和不同角度。
03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我们每天遇到的零零总总问题中,90%以上是伪命题,也就是并没有真正必要处理的问题。但更为无奈的时候,我们却为这些低价值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
于是,要摆脱穷忙的第一步,就是将范围缩小至高价值的问题,就算要多花费时间也势在必行。如果贸然地“这也做,那也做”,根本无法成功。
我第一份工作,需要写每天工作日志和周报。过了几天,我主管看我写了一堆东西就说:“以后不用写这么多了,你直接把所做的工作结果是什么列出来就好。”结果,周报内容骤减,有时甚至一整周忙的四脚朝天,也不过完成了2,3件事。第一次觉得,真正决定你价值的不是你的工作量,而是你所做的工作结果和意义。
是以时间,还是以输出成果作为衡量标准,就是“劳动者”与“工作者”的区别。 不要觉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才决定了你这辈子都在做苦工。
04怎样找到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将所有问题全部罗列出来,再搜集信息。得注意的是,不要搜集过头。“用于搜集信息的努力和其所获得结果的信息量,在某种程度上呈正比关系,一旦超过某个程度时,迅速吸收新信息的速度就会慢下来。”
其次,删减变量。分析问题的重要紧急程度,删减琐碎廉价的问题,从而缩小问题圈,是摆脱败者之路的第一步。
再次 ,问题可视化。大家也都知道“字不如表,表不如图”,毕竟人类是用眼睛思考的动物。
再再次 ,从最终结果倒推,获取目标。当你不知道要怎么做的事情,先问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眼前雾就会慢慢散去。未来3年的最终目标,决定了你当下这个月、这周、这天将做什么。
最后,反复问“So What”。由此让假说越来越具体,该验证的问题也会越琢磨越有深度。类似丰田汽车的改革运动中问五次“为什么”。
题外话 | 思维方式用来做什么?
不少人觉得思维方式是个神秘而抽象的东西,其实它不过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得到的样貌便不同。
在《稀缺》有个观点,我们一直觉得贫穷是因为缺钱,忙碌因为缺时间,可实际上,它们并非由于资源稀缺,而是一种心态和维度。
李笑来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强调,当你遇到一扇被锁着的门,应该学会去它处找钥匙。这把锁,其实也就是思维方式。
我是属于典型火相射手星人的直线思维,做事看结果,因此经常忽视过程中的细节。有一次朋友就和我说 :
当你身上贴着一块牛皮癣的时候,你用力硬撕,结果连皮带肉撕下来,自己疼个半死。可你如果把牛皮癣在水中泡软了,再慢慢整块撕开,反而事半功倍。
看待问题的维度不同,这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同样是利益冲突,相比敲锣打鼓互相撕逼,心平气和地从其他侧面化解矛盾,通常是上策。只可惜大道理人人都懂,只是小情绪作祟,最终又只能一路破罐破摔到底了。
“小孩才看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思维方式不同,逐步积累成三观的不同,再在时间的发酵作用下,最终决定了人们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不断升级思维系统的意义:肉体跑的太快,灵魂便跟不上,也还是慢半拍。
最后,除了以上几点,看完这本书对我很显著的影响还有……
最近眼前一直有个肯德基老爷爷,一脸圣光地慈祥地对我说:
“不。要。烦。恼。”
你别说,还挺治愈的。
网友评论
欢迎关注专题,拒绝鸡汤文,只收录可落地实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