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母校

作者: 77AA一生何求 | 来源:发表于2020-11-28 06:04 被阅读0次

    记忆中的母校

    没有人说过,每一个学校都是好的;也没有人说过,学校不能给人留下许多美好的和不好回忆……

    一生何求(吴世道):

    40年过去,建议同学来共写一篇《母校的回忆》内容包括原环城中学的地理位置,恢复变迁前的地貌和面积和使用情况,望还记得数据的同学勇跃参加。现在变成了什么建筑。和在校时的师生情况成为八0届同学群的群文件,当为40年网上同学会纪念之。可否?当然大家也可以否决我的提议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

    @一生何求提议很好,很有历史纪念意义[强]

    一生何求(吴世道):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要促这篇文章完成需要知道变迁前后真实数据如什么时候撤消等等因为具有历史性必须数据准确这就需要大家行动起来搜集数据。才能使文章完美。大家早上好!开心快乐每一天!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

    @一生何求提议很好,也有意义,但做起来还是有些工作量,需要有热心人且有写作能力的人来付诸行动。

    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

    给大家提供当时学校校区平面图

    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

    @志万是不是街回事?[呲牙]

    随遇而安:

    后面是高二教室,不是高二教师

    志万:

    是,靠路边男生宿舍的是高二(二)班教室

    随遇而安:

    教室是哪个年级哪个班是经常调换的,我这是八0届时的学校布局图,只能大体上是街回事,有些地方布局也记不清了

    随遇而安:

    操场边一排教师宿舍,厨房边的教师宿舍及最后排初中教室是我们在那读书时学生帮倒盖的,我还参加过杨福堂坼屋挑砖,学生还在木楼梯上传过瓦

    随遇而安:

    可惜现在环高那地方已是残垣断壁、物是人非了,很难找到当年的影子,只有通黄公路边还剩下一段破旧不堪的断头围墙

    志万:

    如同学们都能在记億中添上一笔,那么这张图就会非常的完美了

    吴雪奎:

    @随遇而安仅靠记忆冇得多大的作用,你是分管教育的,还得劳烦你或者是刘公亨同学,到教育局档案室调阅环高的信息材料,越详细越好,然后进行分门别类,便于写作参考。不妨试试看!

    随遇而安:

    @吴雪奎18727869709教育局不一定会存放当年环高的资料,当年环高搬到了育才中学,当时叫三中,后来教改时,三中被陈茂俊收购改为现在的育才高中,这样翻来覆去的只怕环高资料毛都没有了

    幸福一生:

    水塘前面是我们高二(一)班(文科)班的教室,教室的右前方是办公室

    志万:

    世湖最有优势,他现在是搞地方志的,手头资料也多,查询也容易。

    随遇而安:

    可怜的母校,信息资料都没留下一些,还只有我们那几届人还记得有那么一所命运多舛的学校,再过些年,就没人记得她了

    随遇而安:

    我再问一下育才高中陈茂俊校长,看谁在学校管档案,再去找管档案的人了解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用的资料

    吴雪奎:

    不一定,试试看,学校的布局平面图还不是重点,重点是校史,师资,学生状况,取得的成绩,教师获奖(xXx获优秀班主任)。学生获奖(如章建华荣获地区三好学生等),历届高考成绩,各类教学比赛,体育比赛成种……各种文字图生均可……

    随遇而安:

    当年学校搬迁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师生饮用水相当差,再加上那几年也没几个人考上好学校。学校搬迁就象是女人改嫁一样,前夫嫌弃,后夫不爱,小孩失落。对我们来说是天大的事,对决策者来说就不是个事

    随遇而安

    吴雪奎:

    缺水只是一个理由,关健是两点,一是上面没人,二是教育质量冇上去,八0届高考剃光头。

    水井

    随遇而安:

    刚才电话问了陈茂俊校长,他说学校没有任何环高的资料,也许搬到教育局去了。他说对这个问题最清楚的是当时搬到三中来时的校长邱国良,邱一直干到三中撒销,现已退休

    随遇而安:

    @吴雪奎18727869709当时没有四斗朱水库[偷笑]

    随遇而安:

    谁与邱国良最熟悉?我只认识他,不是很熟

    吴雪奎:

    吴有粮可能比较熟,他曾在三中工作过,看有那位同学有有粮的联系方式

    随遇而安:

    环高只是昙花一现,从建校(从杨福堂搬来)到搬迁也只有短短几年时间,最兴旺时是朱忠元考生北京一个学校后,许多附近乡镇学生慕名而来,学校大搞建设,新盖了几栋教室和宿舍。八一年后就一年不如一年,八三年后就搬迁了

    吴雪奎:

    十三年

    第一届是70年,我二嫂他们,我还记得一些:方桃仙,吴世良,吴礼海,徐唐厚,方达仁,余才仲,方祥宝,全书海……

    八三届是最后一届。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

    我到档案馆藏室查查,估计没有环高资料,档案资料都是当事领导重视才保存,在机构反复变动中,唯有高度重视者才送档案馆保存,真正重视档案的是近十来年的事。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

    若能找到一些历史资料和图片,再配上同学们的回忆文章,整理成册,就理想了。

    一生何求(吴世道):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妙[强]

    晓红:

    云安:水塘旁边也是教师宿舍和初中部教室一排。

    随遇而安:

    @晓红记不全了,老了,不中用了。[偷笑]

    吴雪奎:

    是的,朱发春老师,余国祯老师住在水塘边的宿舍。

    随遇而安:

    我只对自己读书的教室,厨房,厕所三地方最清楚,因为在校每天要去这三地方[呲牙]

    随遇而安:

    陈音布同学跟邱国良关系最好,音布进群吗?

    志万:

    进了

    志万:

    丶怡苑"就是陈音布

    黄大庆:

    黄大庆:

    雪葵猜猜这是那个地方。

    黄大庆:

    环高后面我们当时洗用的水塘啊。

    吴雪奎:

    哦,我还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应该是近些年拍的,一时冇开窍[捂脸]

    随遇而安:

    当年挖那口塘本身就不科学,不知是谁的决策,我们长大后都知道,塘是要水源的,最少要看能收集多大的承雨面积。环高本身在塝上,满高地气,既没泉水又没承雨面积,靠挖低地势让旁边水田里的水浸过来,这样的水能喝吗?所以,这口塘当初挖出来就是废塘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

    当年,作为来自山头岭尾的我们,每星期是伞络装些红薯当主粮,大米是很少的,非常羡慕畈头上有大米吃的同学,故读书期间很自卑。每个星期天,去米缸拿米,听母亲说,我们家没劳力,分不了多少稻谷,我只好拿了三升米,多拿些薯丝和薯线粉,要知道,每天上午第三节课我已饥肠如鼓,当中午饭铃响起,是冲向食堂排队拿饭的,真是苦啊,当时也知道食堂用的水做臭气,哪容选择啊,只是空余时间到节山喝点那井水,感觉是奢望的事啊!

    随遇而安:

    @吴雪奎18727869709特别是厨房门口几口大缸,只剩三分之一水时,里面小红虫象蚂蝗一样,身子一纽一纽的,只有闭倒眼子洗米蒸饭

    吴雪奎: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看了你上面的一段话,想起我在西坑读初二时的一件事:

    我读初二时同板桥罗家岭的阚经南打架,我个子小,打不赢,便作顺口溜贬他:

    罗家岭,清水塘,

    玉芦苕丝当主粮,

    大年初一吃歺饭,

    一直挨到小东阳(端午)。[呲牙]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

    当时好像就是填不饱肚子,现在一天吃一歺也不叫饿。

    明静湖(县志吴世湖):

    @吴雪奎18727869709老同学记忆力真好,诗中也折射出当时的移民人的困境

    吴雪奎:

    板桥当时在小西坑乡是最苦的,阚广宏,祝昌强他们当时条件特别差。

    随遇而安:

    当时最眼浅的是那些父母亲有工作的同学,特别是父亲当官的,吴雪癸有次劳动过后去杨福堂旁边小河洗手,他把手表取下来,我看到眼浅煞,心想几时能有钱买块手表带下就发泡了[捂脸]

    一生何求(吴世道):

    四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青葱岁月是一本书,再翻读它,回味无穷,我在倾听,今天网上同学会很精彩,继续保持晚安!

    一生何求(吴世道):

    由马路的变迁引起的联想

    你知道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其实鲁迅先生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以路来引申一条解放思想,破l日立新的革命道路。而我们生活了几十年通山核电公路也有它改革开放的心历路程。

    公路在不同的年代也是不同的哦!小时候的乡间小路,爸爸妈妈那时候的石板路,直到我们现在的柏油路和高速公路。变迁神速,越来越好。

    今天我来聊聊我在通山环城中学读书时的走过的路,那时公路没现在的宽还是用泥沙来做成的呢!那时候的人们是有多么的不方便你听我一介绍就肯定知道了!每到刮风的时候,沙尘满天飞,让人睁不开眼睛,灰尘沙子也会让人直流眼泪直咳嗽。特别是久晴的盛夏,那时我坐的是11号车(即双腿步行)每个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下午往返于西泉畈和通山县建设乡的环城中学之间,单程十公里。周而复始,直到读完高中。在交通发达各种车型五彩缤纷的今天谁还利用古老的||号车呀?那是只有那条件:1当时只有运输车、拖拉机、自行车。2家庭条件不好,八个兄弟姐妹,能让我上高中就不错了,每个学期的学费零用钱虽然只花几十元,还得自己利用假期勤工俭学向深山要资源砍柴取得,当时的柴价是7角钱1百斤。每个学期交的柴火是我和哥哥用板车他拉我推沿着这条泥巴路送往学校。记得当时的公路从家只到在通黄公路边上的的环城中学再也没有向前直线沿伸,记忆中好象在环中的边上有一条小河穿公路而过向前方的环中的旧址杨福堂沿伸,至于它最终流向了那里记忆中已经没有印象了。在这里申明一下,我的师哥师姐们都是在解放前被枪杀的大地主杨福堂家里读书上学毕业的,当我进校时据说迁到公路边还只有几年时间。如果你想体验一下我记忆中的泥巴路,哈哈,你回来时就得照一下镜子了,保准儿你变成个黄沙人。

    这条母校之路,经过四十年的风霜雪雨,风云变幻现在变成了又宽又平的柏油核电公路和旅游样板路。而下雨和刮风什么的也不用担心了!马路变的平坦而又整洁。旁边的花草树木正竞相开放着。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你瞧,这朵是迎春,那棵是桃花,这株则是樱花!甚至空气中还有一阵淡淡的泥土香和花香呢!

    随着通山新城向吴田古民居方向的发展。通黄公路已改道直连客运西站,而核电公路也和通黄公路成十字形向吴田山口直线沿伸连接武汉,将通山隐水洞和富水湖,隐龙山度假等信息快递向世界各地,于是引来海内外游客观光故乡的黄土地。

    离开母校沧海桑田悠悠四十载,为了生存曾经东至台湾海峡的晋江,温州温岭,广东汕头,深圳,东莞,和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历尽了人世的甜酸苦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到了如今的准老线。当我面对秋风中的落叶,才找到了真正的真,落叶归根,落叶不是凄凉它是大自然的向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四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路风景!

    如今母校环高的游子,站在通黄公路和核电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却找不到回娘家的路,看到的是物是人非,残墙断壁,曾经的青春岁月中用过的生命之源饮水塘,也成了黄土高原上具有及强生命力的白杨的家乡,只看到它们在守望的母校的沧桑……

    母校呵,知识导航的母亲,你在那里一一夕阳下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传来了阵阵游子深沉的汲泣声,那声音划破长空,和夕阳一起淹没在日落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记忆中的母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kcq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