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705901/58869a12550fef3b.png)
(一)
许多人都喜欢自我鼓励,我也很喜欢。
过去自我激励时我最爱常爱对自己说的一句话便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屏幕换上带有这行字的壁纸,在本子扉页上郑重其事地写下这句话,读与之相关的鸡汤励志文,激励效果都很好。
莫名就会有些感动,觉得自己未来可期,然后做了一堆的计划,待心满意足之后安然睡去。
第二天起来,雄心仍在,但已有所衰减,第三天,基本就被现实打回原形。
然后颓丧上一两天,再调整上一两天,又如法炮制一次这个自我激励的过程。
一周就这么过去了。
(二)
后来通过和很多人聊,我发现,原来有这样情况的,并非只有我一个。
不过大家的反应很不一样。
有人直接痛斥这句话就是碗没用的鸡汤,是一种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自我麻痹,以转移对眼前处境(不够满意)的注意力。
有人说这是一种洗脑术,譬如老板激励员工拼搏,女朋友暗示男朋友奋发。
有人则不断恶性循环着这个“丧-鸡血-丧-鸡血”的过程,原地打转。
我比较鸡贼,在两者之间取了个平衡,忽略、拖延、无视那些不愿意做、需要费很大工夫才能做的事,哪怕它们本来很应该去做。
只让自己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赋予其充分的意义,并不无自欺地相信,时间一定会使它们产生价值,一定会的。
由是,我便一直觉得自己正在“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也只不过是错觉罢了(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
(三)
“成为更好的自己”,把这句话拆开,“成为”,“更好的”,“自己”。
问题就来了:究竟什么是“自己”,怎样就算“更好”,如何才能“成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的答案肯定都很主观。但问题还在于,有多少人真正想过并想清楚了这几个问题?
我见过的所有把这句话当成“目标”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最后都偏离了方向,远没有成为自己心目中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
因为作为“目标”来说,它实在太过宽泛,太不具体,有太多自圆其说的解释空间和余地。
而透过观察那些真正在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越变越好,活得越来越笃定、从容、深刻的人,我发现,对于他们来说,这句话不过就是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四)
他们心中大都有一个大的图景,有确定的方向,此外也十分清楚每个阶段要做什么,要怎么做,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如何能最快获取这种能力。
他们会给“更好”对标出一个或多个现实的榜样,通过回溯他们的经历,看看他们都做对了什么,才成为了今天这个样子,看看他们身上都有怎样的魅力和品质,才会令自己如此心折。
一发现有什么可供参考、借鉴、模仿、实践的,便即刻去行动。
譬如亚古如果想成为一个像村上春树那样的作家,那么村上春树那套几十年如一日的写作纪律,为了锻炼意志、强化体能而坚持跑马拉松的习惯,通过翻译、听音乐、旅行、喝威士忌等爱好刺激灵感的方式,便可以学习。
不一定完全照搬,而是想象自己,已经成为了那个人,那么,该如何要求自己,该如何做人做事,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自然就一清二楚。
他会不会邋邋遢遢?他会不会赖床迟到?他会不会三天打鱼、五天晒网?他会不会自我吹嘘,大言不惭?他会不会虚度时光?他会不会半途而废?答案亦不言自明。
(五)
而把“成为更好的自己”当成目标的人,往往会让该做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悬浮在离地不远,却又无法飞起来的位置。
不知道自己真正应该做什么事情,所做的事情又分不清轻重缓急,分不清短中长期。
对于想要做的事情,迟迟拖延不开展,不推进,找许多理由合理化,什么资金不到位啦,时机不成熟啦,还未做好准备啦。
只想要那个想象中那个很美好的结果,却回避眼前必然会遇到的困难和阻碍,一旦和预期不符,就很快放弃,转投下一件事情。
在这个过程里,可以想见的是,就算表面上看起来再怎么人模人样,甚至在他人眼中十分自如,内心中也必定会对自己有诸多不满吧。
可如果对自己都不满意,又如何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问题从不是自己无法变得更好,而是,当我已经是那个更好的人了,我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而为了更好,我还可以做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