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分钟,于细微处展现孤独老太的寂寥生活。
故事背后,发人深省。
寒冷的冬天,北京某个生气低糜的四合院里孤独生活的老太太迎来了外地求学的女孩小马。
女孩想要租离学校近点的房子,可是老太太不愿降房租,一口要价200元。女孩只得无奈接受。
此后,俩人开始了磕磕绊绊的主客生活。因为电话线,缴电费,电暖气,冰箱等等,两人争吵不断。女孩觉得老太太一直在故意算计自己,老太太仍固守着自己的一贯作风,刻板严厉。
然而,日久生情,老太太和女孩相互依靠,渐渐地都离不开彼此了。
寒冷又漫长的冬天结束,日子溜过春天和夏天,老太太见证了女孩恋爱过程中的欢喜哀乐,女孩给了孤独老太太晚年生活最好的陪伴。
秋天来临,女孩找到了新的住处,要搬走了。老太太的精神状态一下子垮了下来,身体也大不如以前。
因为孙子要结婚,老太太腾出自己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去了乡下更偏僻的地方。女孩听闻,赶着去见老太太,那时的老太太精神不振,身体颤抖,口齿不清,她已经极度疲惫了,因为生活的苦累,因为活着的孤独。
影片最后,女孩回到了那个四合院。推门的吱呀声,仿佛在诉说一个孤独老人的一生;仿佛在讲述去年冬天春天和夏天这个院子发生的一切,又仿佛是人走茶凉的写照。
大红喜字贴满整个院子,却越发显得悲凉沉重。
日后,人们会和这间院子的新主人相谈甚欢,也一定会记起那孤独无依的老太太,或许还有那个生气勃勃的女孩,以及她们共度的美好时光。
女孩热情果敢,心直口快,敢爱敢恨。她更多的是跑着走路的状态,青年人的朝气,麻利忙碌,会赌气跟老太太大吵一架,会赌气不回去。
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时候,因为电话费,女孩不能接受被误会夺门而出。老太太知道自己错怪女孩后,又重新在院子挂起了大红灯笼,等待着女孩回来同自己吃年夜饭。这时的她,已经妥协了,她向女孩妥协,她不希望女孩离开,她太想有一个陪伴了。女孩回来后,她是极开心的,也是觉得幸福的。
女孩又是什么时候关心起老太太的呢?
大概是做家庭作业――一个老太太的一天。一个老太太的一天,睡醒了吃饭,吃完了晒会太阳,晒完太阳再睡,过于简单却极为真实。老太太的一天,是希望来个收破烂的,收水电费的,来个走错门的,那样就可以有个人说说话,“不然语言能力就退化了”。那一刻,女孩眼中满是心疼和关怀,还有难过,难过眼前伶仃老太的孤独。
大概是对门老印太太的讲述――老太太年轻时当过兵,骑过马,结婚第二天丈夫就走了,一辈子没有孩子,收养了个女儿,女儿忙,不常看她。
女孩找到新房子后,来搬东西,
老太太小跑着过去,趴在那间小屋的门口,向里巴望着,问“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一连四个问句,深情地刻画了老太太的心理活动,对女孩的不舍,希望她能留下,女孩是她的精神来源,是她的精神支柱。精神支柱如果失去了,她又该怎样生活呢?老太太睁大的眼晴,好似在用最后一点力气祈求女孩的不离开。
她已经不再如故事开始时那般的强硬了,她妥协,她成了完完全全的弱者。
女孩呢?永远一副风风火火的模样,她渴望更大的世界,向往远方。面对老太太的祈求,她只是镇静地说句“找到新房子了”。
女孩也想说出不舍,也想安慰老太太,也想依依惜别,但她仍止于开口。
有人会说这女孩太不懂事,不体谅人,
可这又正是真实生活的样子,是我们每个人原原本本的样子啊。
见到老太太的最后一面,
两人抱头相拥,热泪盈眶。
行走在茫茫人海中,女孩接到了一个电话。
那一刻,全世界都安静了……
只剩攒动的人头,起起伏伏。
我们有丰富的感情,却太不善于表达爱和关怀。
我们喜怒哀乐无尽,脸上却总是云淡风轻。
是否习惯戴上面具,不露声色?
是否生活的苦压倒了梦里的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