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疫情严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居家学习了两天,同事的儿子在家里跟她视频,儿子特别兴奋地说:“妈妈你看我做了一个什么?”同事的回答却是:“你的床怎么那么乱?”儿子回头看了一下乱七八糟的床,继续让妈妈猜他手里做的是什么,妈妈则继续数落儿子:“早上起床的时候我特意提醒你把床整理好,怎么跟没听到似的?一会奶奶又生气了。”就这样两个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都在自己的思路里转悠,谁也没接收到对方的信息。
孩子需要家长的“回应”,而家长给出的却是自己的“反应”,“回应”和“反应”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出来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例如,孩子写了整整一页纸100个字,无论写对了多少字,家长都会视而不见,而是一眼就看到里面唯一的一个错别字,并且会毫不客气的指出来,这当然不是某个家长的问题,这是一个人的正常“反应”,也可以说是人性。
可是如果家长在见到孩子写的字时,能够先夸奖孩子书写正确的那99个字,肯定孩子的付出和努力,再让孩子自己检查一下是否有个别字写错了,这才是给孩子学习的正确“回应”,而能够克制住“反应”做到认真“回应”是非常难的。
今天讲的是家长面对孩子的各种状况,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顺心的还是糟心的,都是要“回应”,不要“反应”。
反应容易,回应难,教育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反应是下意识的,几乎不需要思考,任何人对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冲动的人基本上就是凭着本能的反应在做事,所以跟着自己正常的反应走很容易办到,而这种反应往往却得不到好的结果。而回应是需要时间思考的,是有经历过思想斗争过程的,是要经过心理选择的,所以相对更难一些,可是结果却往往是好的。
例如,孩子平时的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突然有一天得了个80分回来,家长的正常反应是什么?肯定不会是夸奖孩子真棒的,而是很生气或者至少很惊讶,怎么回事?怎么考这么一点分?是不是最近在学校没认真听课?是不是玩手机影响写作业了等等,心里这样想,反应出来肯定就会是拉着脸,对孩子的质问。
而这次成绩的不如意可能是题目出得太难了,有超纲的题,班级里最高分也就是80多,也可能考试的时候孩子刚好肚子疼或者受到其他外力因素影响,当然最大的可能性肯定是努力不够、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是平时90多分的孩子本身自尊心就我应该是非常强的,他们考试没考好,自己心里已经非常难过了,家长还要过来雪上加霜,对孩子的打击会更大。
如果家长能够冷静一下给出一个思考后的“回应”,那么对孩子和家长甚至是家庭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先是控制住自己的态度和言语都不要过激,然后问清楚具体原因,如果有特殊原因那自然是可以理解,赶紧查缺补漏,把错题研究明白,如果确实是因为近期成绩有所下降,再让孩子自己整理原因,是上课不注重听讲还是课后不认真写作业,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是有其他闲事分心,找到原因再理出提升办法,这样既不会发生家庭战争又能顺利解决问题,比起家长大发雷霆,孩子哭哭啼啼,最终还没办法解决问题要强得多。
反应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回应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站在家长的角度就是成人的思维,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跟孩子有一个平等的视角,哪个对孩子更好,显而易见。
例如,如果家长在看手机,孩子在安静的玩积木,家庭一片和谐。突然孩子要求家长过来陪自己玩积木,这个时侯对于家长来说,看手机舒服又自在、玩积木幼稚又无趣,而且家长正常的反应就是孩子自己刚才玩得不是也很好嘛,所以排斥是正常反应,让孩子等一等或者继续让孩子自己玩都有可能是家长的答案。但是如果孩子突然间哭起来,家长的反应就会是马上放下手里的东西去查看孩子的情况,因为哭起来的孩子大多是遇到了什么事情,所以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绝对是有依据了。
如果孩子要求家长过去陪自己玩积木,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就会想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叫自己,那么回应就会是,赶紧过去问一问,宝贝,是搭积木遇到什么困难了,还是有什么需要爸爸帮忙的地方?也许孩子只是单纯的需要家长的陪伴,那么家长正好有空就应该多陪陪孩子,因为得到家长的陪伴,孩子会更有安全感,更自信,心理更健康。所以家长应该给予孩子的应该是站在孩子角度上的回应,而不是站在自己角度上的反应。
反应是本能,一般针对事情本身,回应是理性,一般考虑的是人的感受。教育的根本是通过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事件的处理来促成孩子本身的成长,也就是最终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来教育孩子。
例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家长和孩子,儿子想让妈妈猜一下自己做的是什么,妈妈应该回应的是孩子的问题,这针对的是孩子本人,无论什么问题什么事情,家长都要给予回应,这是家长跟孩子之间直接的良性互动,是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进展的,无论是妈妈猜中了还没有猜中,对于孩子来说都会是好的回答,都会有你来我往的沟通交流。
但是妈妈也有自己关注的点,她所关注的是事情本身,而事情是有排序的,整理床铺这件事情排在了孩子做手工这件事情的前面,家长这个关注点可以跟孩子沟通吗?当然可以,肯定要沟通的,否则妈妈的情绪也没办法疏通,但是视频是孩子打过来的,孩子的提问在先,给孩子做好回应也是应该最先做的,等手工制作互动完毕,母子关系融洽起来,妈妈再提出来自己关心的问题,孩子心里也不会那么反抗了。
所以家长应该先以孩子的感受为出发点,对孩子的提问做出回应,而不是把自己的感受直接反应出来,不考虑孩子的心理状态。
女儿的随手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