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阅读、写作经验交流写作时代周刊
欣赏与借鉴,是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欣赏与借鉴,是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者: 一杯老酒 | 来源:发表于2019-12-24 16:14 被阅读0次

    徐月祥

    今天特别想和各位文友分享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之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背影》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范文。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每天陪伴我们最多的就是我们的父母,所以他们的言传身教,对于我们来说,影响特别大。生活中,往往因为一个家庭的突然变故或者家道中落,和现实生活出现瞬间的断裂,全家人一下子蒙圈了,无所适从。德国哲学家歌德说过:“没有在漫漫长夜流过泪的人,没有资格谈论人生。”那么对于朱自清来说,他在这篇文章里,并没有痛哭流涕,而是一种特别压抑的悲怅和家道中落的颓废互相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情感。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就是描写朱自清《背影》写作时候的背景。之所以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就是想寻找一下我们平时写作中如何突破自己。

    请看《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的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开头特别简单,直接切入主题!就这一段话,有两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按理说,祖母死了,还算是常理,毕竟年龄大了,然而作者也并没有交代祖母因何而死?病故?还是其他?正常情况下,理应对读者有一个简单的交代,但是朱自清片言只语都没说。其实他有苦难言,那就是家丑不能外扬。什么样的家丑?原来,朱自清的父亲朱洪钧当时在徐州担任榷运局长,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烟酒专卖局长。本来是一个光宗耀祖的美差事,可他的父亲也是犯了腐化堕落的大忌,偷偷摸摸在徐州包了二奶,干起了金屋藏娇的事儿,这个事情被当时的朱自清的母亲,家在扬州的潘姓姨太太知道了,立马怒火中烧,直奔徐州大闹一场,结果可想而知。一时满城风雨,出现了文章里的那句话:“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就是因为这件事情,才导致了朱自清的祖母突然的病故(气死了)。所以他在文章里无法交代。正是因为父亲之前一直都在徐州公干,才有了他:“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分明是他的父亲的自我解嘲与安慰。因为他的父亲从朱自清的脸上看到了儿子对于自己的怨恨!这种由无奈、郁闷和前路迷茫的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心理,让人特别难以释怀。今天的我们,在了解这段故事以后,再来欣赏这篇文章,感受又是另一番不同。那么大家不仅要问,朱自清的《背影》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呢?

    作者从开篇到结尾,采用白描的写作手法。那么什么是白描?它是指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画家在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之为“单线平涂”法。文学创作上所谓的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指用一种最为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从而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篇文章,其一,构思特别抓心。父亲的一生留给儿女的太多太多,而恰恰是背影,往往被我们忽视了。背影作为命题,抓住一个生活中的点,集中所有的观察力,汇聚我们的情感,通过娓娓道来铺开的叙事中的自然的抒情,以事生情,以情动人。所以成为建国以来白话文写作中不可多得的标杆性的文章!在车站别亲这一节中,作者对别的事情一笔带过,只选择父亲买橘子两次爬月台,通过这个镜头的特写来抒发父亲对于儿子的无限疼爱。其实这背后,也同时隐藏着父亲对于儿子的深深愧疚。

    毕竟他在官场中被开除公职这件事情对于整个家庭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儿子无法说出来,父亲也不想说,只有以这种切实可行的关怀来弥补父子关系之间的裂痕。(两年未见,如今却是这种情形)“背影”无疑就是文章的重点和主线。文章里四次提到“背影”,四次描写“泪下”这是全文的总纲。而背影出现四次,每次都有所不同。文章开头提背影,结尾依然是背影,首尾呼应的写作方式,影响特别深远。仅就文章而言,首尾呼应的特写镜头,可谓文相叠印,章法严谨。

    其次是语言平实,绝无半点造作的痕迹。因为朱自清曾经的出生地就在我们家乡附近不足二十里,所以他文章里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表达习惯。

    那么还有就是细节描写感人至深!这里面大家要关注那些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的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些动作描写,绝无别的文章可以参照,他就是朱自清的。一切都被烙上朱自清的情感。所以说,我们需要从经典范文里寻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文章的最后,朱自清的父亲在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簮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亦。”说到此处,朱自清又流泪了,看见肥胖的青布棉袄,黑布马褂的背影,实际上是这是父亲再一次愧疚亏心之后的求和,那么这种求和结果怎样呢?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到,他们父子关系得到和解。“唉!我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今天分享的第二篇文章,来自于我们作家班吕春勤老师的文章,《溪山人家》,该篇文章发表在《河南文学》最近一期的平台。吕春勤和苏峰,欧阳卉林都是我在网络认识几年的好友,我们最近几期作家班的很多文友,都是我在网络认识的。吕春勤老师她不仅散文写的好,而且她还是书画老师,摄影也不错。试想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就不难发现,她的散文里,有绘画的浓墨重彩,也有素描的简单勾勒,还有书法家的横平竖直的中规中矩,更有撇捺纵横的豪气奔放!她能来我们连云港作家班,特别让我感动。其实如果说散文创作的经验之谈,我并不比大家了解更多,时常我也在向各位学习。如果说有点优势,就是我在作家班多次说过的,我们会组织资源,抱团取暖。做到资源共享。尤其是秘书长王军先,凭借他几十年对于文学事业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既有丰硕的成果,又有非常好的人脉关系,更有好几个平台,都是他亲手打造的。所以我们作家班的各位文友,不管你们有多少作品,都可以第一时间为你们推送。很多时候,其实我们的作品不是拿不出手的,而是缺少别人给你宣传,没有宣传,别人就很难发现你,哪怕你那么优秀。所以说,我们加入作家班,那就犹如在你文学之路上,插上飞翔的翅膀,让你的作品尽早有了自己期待的归宿,以及别人的认可。话题还是回到吕春勤老师的作品上,《溪山人家》这篇文章,通过作者一次大山之中的写生,所看到的人和事,景与物的描写,付之于心灵的真切感受,读来让人感觉语言生动,诗性跳脱。双眸之中的纯净,犹如山溪淙淙流淌,既有文字干净洒脱的阅读之美,又有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自我感觉是一篇非常成功的文章。尤其是文章之中自然形成的两条线,一条是作家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和感动着与山里人家淳朴亲和的相处,而生发开来的愉悦。另一条线,可谓匠心独运,或许真的有这样的爱情故事。丝毫没有发现雕琢的痕迹。正因为如此,才让我想在这里与各位分享。尽管这一条爱情线着墨不多,却特别能够引起读者浓厚的兴趣。“深山出俊鸟!”作者有感而发。

    文章里有一段描写特别精彩:“振山把我们夫妇和王老师夫妇安排在他家,把范教授和他儿子安排在另一户邻居家,范教授的儿子执意要住在振山家,王老师夫妇也就换了过去。”

    读者似乎一头雾水,却不知道这是作者巧妙的一处伏笔。问题就出在“深山出俊鸟。”就是振山那个女儿,名叫“清丽”。话题扯到这里,作者偏偏丢下不提。所以巧妙的布置下了悬念。而故意把注意力引导别处。读者偏偏要读下去,看看最后的结局。当然了,故事结局并不是那么完美,原因或许大家可以理解,那就是中国人沿袭多年的婚姻观“门当户对”。山里娃再怎么漂亮也不能当饭吃。婚姻必须面对现实。尽管范教授的儿子喜欢乡野妹子,故事像小说,像戏剧,非常浪漫。然而山里人的不虚荣,不妄想,不攀附,正是作者所要赞美的。

    文章最后,特别耐人寻味:“山,渐渐地远了,溪山边淳良可敬的一家人,已经隐于属于他们的山坳里,只有溪流声伴于耳,又慢慢淌过心扉,那个混沌的自己好似随着溪水亦愈走愈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欣赏与借鉴,是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df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