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谈到心理描写,我就想到莫泊桑那个短篇,随之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这时,旁边的人往往拿担忧的眼神看我:“怎么,病了吧?”如果他碰巧也读过那篇可爱的小说,经我一提,他就会马上释然:“哦,那个呀——”随之嘴角流出会心的微笑。我俩那样相视而笑,好像忆起从前我们曾经一起做过的某桩坏事。我们喜欢坐在一起谈谈文艺,有时就是为了分享某一段相同的心灵秘史。
莫泊桑的那篇小说叫《莫兰那只公猪》。
在小说中,外省商人莫兰在离开巴黎、返回家乡的途中,企图非礼一位美女而遭到司法指控,他想委托一位当国会议员的朋友到受害人那里替自己说情,说服对方同意私了,破财免灾是也。可是事情有这么简单吗?对莫兰在火车上实施作案的情景,文中如下描述:
他(莫兰)招呼也不打,突然就张开两臂,身子往前一压,伸出贪婪的嘴唇,将那美女一把搂在怀里就吻。
她一下子就跳了起来,大叫大嚷:“救命!救命!”同时发出惊吓的喊声。她打开车门,两条胳膊伸出车外,使劲地抖动,她甚至吓得发疯,想往车下跳。莫兰见此,惊慌失措,怕她真会从车上跳下去,就赶紧抓住她的裙子,结结巴巴地说:“太太......啊呀......太太......”火车放慢了速度,最后停下来了。两个列车员朝这个发出紧急信号的年轻女人奔了过来。她一下子就倒在他们的怀里,吞吞吐吐地说:“这个人要对我......要对我......”说着就晕过去了。
幸好有列车员及时介入,莫兰没得逞,后果不十分严重。但这事发生在公共场合,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啊!按照法国当年的法律,莫兰的行为涉嫌有伤风化罪,也得追究刑事责任,除非得到受害人的谅解。莫兰违背对方意愿,粗暴野蛮,性侵犯的意图明显,他又怎么可能得到谅解呢?任何人看到这一幕,都不会丝毫同情莫兰的。
如果得不到国会议员的同情,莫兰就只能锒铛入狱;如果得不到读者的同情,作者虚构起来的故事大厦就支撑不住,坍塌为一地破砖碎瓦。换句话说,建立起对“坏人”莫兰的同情,是本故事的基石。《喜羊羊与灰太狼》也是如此,灰太狼当然是坏人,因为他总想谋害可爱无辜的小羊;但是坏人灰太狼又总是令人同情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并非只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养家糊口和讨好老婆,而且他屡败屡战、契而不舍。这个坏人身上也承载了某些我们都会认同的正面价值。
那么,莫泊桑怎样让国会议员和读者对粗鲁野蛮的莫兰产生一些同情呢?
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心理描写。
莫兰最初在火车站遇到少妇时,就惊为天人,怦然心动。上车后,俩人碰巧又在同一车厢,而车厢内碰巧只有他们俩个。这一系列巧合让莫兰认定:这,就传说中的艳遇了!缤纷的遐想就此展开。
这时,莫兰暗自思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无数的猜想、无数的计划在脑海里纷至沓来,一一闪现。他对自己说:“火车上的艳遇,听人讲过不知有多少,也许今天我碰上的就是一桩。谁知道呢?好运说来就来,叫人喜出望外。看这样子,我只须拿出勇气就行了。丹东不是说过吗?‘勇敢,勇敢,再勇敢!’这话如果不是丹东说的,那就是米拉波说的。究竟是谁说的,无关紧要。不错,我缺少的正是勇气。这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唉,要是我能洞察一切,能看透人的心灵深处,那就好了!我敢打赌,我们每天都跟各种各样的良机好运擦肩而过,只不过没有察觉而已。其实,她只要稍作表示,就可以让我明白她也巴不得……”
想法在莫兰心里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只等果实成熟。在这样的念头里,对方的友善就成了某种默许和鼓励。
她醒了,坐起来,看了看四野,看了看莫兰,粲然一笑。像一个幸福女人那样一笑,笑得那么动人,那么愉快。
莫兰如触电般地颤抖了一下。在他看来,这个微笑无疑是冲着他来的,这是一个委婉的邀请,是他已等待多时的一个理想中的信号。这一笑的意思是说:“昨天晚上一整夜,您就一直像根木桩似的守在您的位子上。什么也不敢做,难道您是个木头?是个傻子?是个笨蛋?”
“您好好瞧瞧我,我不是很可爱吗?可您就这么靠近一个美女过了整整一夜,却毫无作为,您真是个大傻子。”
这少女一直看着他笑,甚至开始笑出声来。这时的莫兰,简直昏了头,他想找一句得体的话,一句恭维的话,总之,想找句话说说,不论什么话都可以,但是他就是找不到,什么话也找不到。于是,他像懦夫一样逞一时之勇,铤而走险。他想:算了吧,活该,老子豁出去啦!
随后,就出现了企图非礼那一幕。
莫兰依然是被荷尔蒙控制的粗汉,其行为依然是不法之举,应该受到谴责。但是看到这里,我们至少能够理解他的动机,产生一种“理解之同情”,觉得他本质上并不多么邪恶,只是在策略上没有把握好。如果他不急于求成,而是先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情和试探,也许真是一场艳遇,你情我愿,圆满收场。即使对方不同意,莫兰也会明白她的态度,及时止步,根本不至于引祸上身。本来需要两个人沟通的事,可惜他只是在自己一个人心里酝酿,自作多情、一厢情愿。总之,莫兰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只是一个在男女情事上缺乏经验的冒失鬼而已。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国会议员才答应亲自走一趟。而受害人后来的话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她笑了起来,说:“我当时害怕呀,一个人害怕了,就会晕头转向。等我明白过来以后,我很是后悔,我当时不应该叫喊,但后悔也来不及了。而且,请您也想一想,那个蠢猪像发了狂似的向我扑过来,闷声不响,那张脸就像一个疯子。我甚至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她直盯着我的脸,既不慌张,也不羞怯,我心里想,这姑娘倒是挺大方的,我现在明白了,莫兰这只公猪当时为什么判断失误。”
缺乏经验的莫兰闹得灰头土脸,而作为情场老手的国会议员当然不会错失良机。他圆满实现了莫兰梦寐以求的美事。
前面说过,对“坏人”莫兰的某种同情,是整个故事的基石。因此,莫泊桑在短篇小说极其有限的篇幅中,详细记述了莫兰的心理变化过程,即动机形成过程。一旦读者被带入莫兰的心灵世界,了解了邪恶冲动的由来,同情的种子就悄然萌芽了。在这里,我们即将剥开了小说心理描写的“核心机密”。
这时,莫兰暗自思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呢?无数的猜想、无数的计划在脑海里纷至沓来,一一闪现。他对自己说:“火车上的艳遇,听人讲过不知有多少,也许今天我碰上的就是一桩。谁知道呢?好运说来就来,叫人喜出望外。看这样子,我只须拿出勇气就行了。丹东不是说过吗?‘勇敢,勇敢,再勇敢!’这话如果不是丹东说的,那就是米拉波说的。究竟是谁说的,无关紧要。不错,我缺少的正是勇气。这是成败的关键所在。唉,要是我能洞察一切,能看透人的心灵深处,那就好了!我敢打赌,我们每天都跟各种各样的良机好运擦肩而过,只不过没有察觉而已。其实,她只要稍作表示,就可以让我明白她也巴不得……”
实际上,莫兰在心里给自己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浪漫的原型故事——英雄美人一见倾心、以身相许。这个古老的原型故事从幼年常听的睡前故事,到说书艺人演绎的历史长篇,再到今天大屏小屏里源源不断的电视连续剧,无处不在,代代相传,早已渗透进每个人的潜意识。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氛围,就自动生长出来。在彼时彼地的情境中,莫兰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当代英雄——一个魅力十足、事业有成的中年男人;那位妙龄女子当然就是爱慕英雄的美人了。两人不期而遇,美人肯定心里揣着小兔,期待对方的宠幸。英雄越是冒失,越显示出令人倾慕的霸王之气。作者邀请读者一起沿着这个心理轨迹走一趟,自然会走到和莫兰相同的情感爆发点——什么也别多想了,上吧!在这里,读者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80岁的老妈最近检测出了糖尿病。她得知后竟然非常气愤。她说:“凭什么让我得到这个病!”家人们听了一头雾水。得病是烦心事,但是冲老天发火,又是什么道理呢?
通过多次聊天、分析,我才慢慢弄明白老妈的愤怒是怎么来的。她是这样一路想过来的:“我身体本来好好的,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也不贪吃甜的东西。一辈子为人老实厚道,工作勤勤恳恳,持家含辛茹苦。按理说,我应该受到上天的眷顾,健康长寿、没病没灾啊!凭什么让我得到这种病!” 原来,老妈在心里给自己讲了一个古老的原型故事——一个好人(至少一个无辜者),受到了无端的惩罚,当然要怨天怨地了。
在人物的情感反应背后,往往有一段被悄悄讲述的原型故事。写作者如果能够读出那个隐秘故事,笔下的心理描写可能会产生一次质的飞跃。试试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