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同事讨论年轻态的问题,她说了一个观点我很认同,就是如果我们想保持年轻态,那么在我们的朋友圈里,就不能全是同龄人,至少要有年轻人。
因为年轻,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都和中年的我们不同,特别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年轻人看到的往往是希望和光明,这和他们的经历有关;而千帆过尽的我们,常常一眼就看到了生命的结局,甚至依稀望见了死亡的影子,从而对未来少了一份热情的期待和昂扬的斗志。
同事举例她的老娘,80多岁的老太太,平时一个人住,和儿女孙辈相处火热,每周末必聚一次,火锅、烧烤、中餐、西餐,年轻人吃啥,她全随着,没有什么是她的牙口不能吃的!日常在家,她也和年轻人一样,电视追剧、电脑上网,手机早就换成智能的,微信支付、网上购物样样麻利,上周还让同事帮她下了"美团"和"饿了么"App,老太太说,一个人不爱做饭时,可以下单点餐,尝尝特色换换口味。
在这方面我也深有体会。疫情期间,儿子放假在家,尽管对他的作息时间不敢苟同,但年轻人的思维方式,还是深深影响了我。之前,总感觉现在的年轻人不太靠谱,普遍责任感差,张扬个性,喜欢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过度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通过和儿子的深度交流才发现,他们的思想并不肤浅,与我们的固有认知完全不同,他们不但认真读着圣贤书,也默默听着窗外事,特别是在中国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历史时刻,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一点不比我们差,甚至还要强于我们的见识,只是他们不愿表达。
这几天,听着儿子推荐给我的几个知名专家的讲座,我开始喜欢上了时事政治和军事历史,对国家未来走向、经济运行、外交策略等方面的信息也开始关注起来,听这些和追剧、看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前者更真实,更让我体会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所在。
闺蜜的儿子在985重点大学读书,今年放假的大半年时间,只专注做了两件事,一是健身,二是研读毛选。他最崇拜的偶像就是毛主席,为此,他买回了所有关于毛主席的讲话、诗词和著作,他希望近距离研读伟人的思想,全面感受来自偶像的磅礴力量,这些财富也注定会成为他未来前行的指路明灯。
与年轻人在一起,我们有汗颜,也有欣慰,更有学习的空间。其实保持年轻态,就是不论年龄几何,永远要有生活的目标,有学习的好奇心,这是在下山路上,呈现的一种努力上山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