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论语》中,有一句话的解释后人争议很大,那就是“何有于我哉”。本人想写点东西阐述一下,然而在查资料时,看到已经有人讨论过同样的话题了。我不能评说别人的观点怎样,我认为既然我发现了存在问题,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何有于我哉”这句话在《论语》里总共出现二次,分别在述而篇第七的第二章和子罕篇第九的第十五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2》)
【钱穆译】先生说:“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傅佩荣译】孔子说:“默默存思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15》)
【钱穆译】先生说:“出外奉事公卿,入门奉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勉尽我力,不要被酒困扰’了,这些对我有何困难呀?”
【杨伯峻译】孔子说:“出外便服事公卿,入门便服事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所困扰,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傅佩荣译】孔子说:“在外服侍有公卿身份的人,回家侍奉长辈亲人,为人承办丧事不敢不尽力而为,不因为喝酒而造成任何困扰: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译本我选用了现当代三位大师的解释,“何有于我哉”钱先生均解释为这事于我有何难呀,杨先生和傅教授解释相同,都是说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二种解释,篇章的意思就相差远了。
我们先看前一章,“何有于我哉”如果解释成“这些对我有何难呀!”,那么本意的精神就是孔子对自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认为做得很好,是自我肯定与自信的表现。这样译法完全没有问题。
如果“何有于我哉”解释成“我又做到了多少(或哪一样)?”,那么本章的意思就是孔子谦虚的表现,他认为他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得还不够,尚需继续努力。这种泽法好像也没问题。
我们再看后一章,“何有于我哉”按前一种解释,那么本章的意思是说孔子对“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这些事做得很好,根本没有问题。所以这种这种译法完全没有问题。
“何有于我哉”按后一种解释,那么本章的意思是说孔子对“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这些事自认为还没有全部做到或做得还不够,这样解释也没有问题。
然而事实是怎样呢?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确实在这些事上做得不错,“在外奉事公卿,在家奉事父兄,丧事用尽全力,不被喝酒所困扰”这些他都做得没问题,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后面二件事情他用否定语句就是说明他就是这样做的;同样“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些对孔子来说也不是难事,孔子也做得很好。
所以“何有于我哉”应作“于我有何难哉”讲。
这样武断不武断呢?慎重起见,我们还是撇开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运用,单独把它拎出来,看看它在古文中原来是什么意思。
“何有于我哉”是古文中的觉倒装句式,这句话是倒装句中的谓宾倒装,即“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在古文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何有于我哉”的意思就是“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是的,在古汉语中,“何有于我哉”就是“对我而言,却又做到了哪一样呢?”的意思,所以我前面说一定慎重又慎重,但是是不是我上面所说的“‘何有于我哉’应作‘于我有何难哉’讲”的结论就不对了呢?
我不认为不对,任何句式或句子都是为文章服务的,虽然句式或句子有其特定的、固有的含义,但一旦应用在文章中,我们可以根据前后句子意义的连贯和文章的思想作出一些有变化的解释。当然这个变化不能脱离原句子的含义,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妄加臆断,更不能天马行空作出完全相反和毫不相干的解释。“何有于我哉”作“于我有何难哉”讲符合这样的思想,语境和意境都相契合,没有任何的突兀、不适。
为了保险起见,我又特地把这二个篇章的前后几章都仔细研究了一下,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支持我结论的论据。述而篇的前后几章都是讲孔子对自己的感受和学生对孔子的描述,如《论语·述而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把自己比作老子和彭祖,神情怡然,自信满满。
后一章《论语·述而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是讲孔子的担忧。因为在当时社会中,除了他自己能“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毛病。前后联系起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前面是对自己的肯定,后面是对他人的担忧。
再看《论语·子罕14》,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意思是讲孔子回到鲁国后,厘正了乐方面的错误,使雅与颂各有适当的安排。《论语·子罕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讲孔子感慨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大家应该要珍惜时间,抓紧学习。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孔子对自己是肯定,对他人是担忧的。
因此从这里,我认为这是对“何有于我哉”作“于我有何难哉”解释的一个佐证。当然我不是为证明而证明,相反,很多人在这里读出了孔子的谦逊,确实无法否认,你能说他不对吗?
后来我还发现,除了以上二种解释外,还有人把“何有于我哉”作“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讲,意思是说“我做了这几件事,别的一切对我来说何必在乎呢?”好像也没任何违和感,但是不是妥贴呢?我们不妨把这样的解释装进文章里,多读几遍,看看是不是有种别扭的感觉。如果没有,不妨也算一解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