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日本山下英子
老师的《断舍离》,台湾的张德芬
老师作的序,将自己的一些体会书写如下。
张德芬之断舍离
关于断舍离,张德芬老师有自己的见解:一个人想要幸福,就必须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 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
- 舍: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
- 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山下英子之断舍离
在山下老师看来,断舍离的主角永远不是物品,而是一个人本身。当我们面对一个物品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这东西还能用,应该留着”,而是“我要用,所以它是必要的。”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家务事构成的。收拾物品,整理房间就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情。收拾物品实际上就是整理自己。
只有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自己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出自我的形象。
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和收纳术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
- 首先,断舍离并非是以要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
- 其次,断舍离的主角不再是物品本身,而是自己,考虑的是自己是否还需要它。
- 最后,一般的
归纳术
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存物品本身
上面,断舍离
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
为前提,让自己的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不断流动地状态
。
区别 | 断舍离 | 归纳术 |
---|---|---|
出发点 | 代谢替换 | 保管维持 |
主角 | 自己本身 | 物品本身 |
能动性 | 主动 | 被动 |
核心轴 | 感性、舒适、需要 | 可惜、还能用 |
时间轴 | 当下、现在 | 过去、将来 |
意识 | 选择、决断 | 回避 |
断舍离机制
断舍离的机制就是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换成需要、合适、舒服,通过断、舍的不断交替执行达到离的境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5142014/97232b8f71bb50ec.jpg)
断舍离的精髓在于
,先诊断出身边的物品在你的身上掠去了多少时间,占据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
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只有通过身边的住所、职场等近距离的环境开始行动,我们才可以清楚地认识自己,让自己变得快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