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里的情谊山河
——李修文的《山河袈裟》
通常一篇散文的写作,都是以抒发自我情感为主,当一篇文章有掌控全局的能力,在情感上又能收放自如、令人为之动容,就必定是一篇上乘的佳作,而这一切在《山河袈裟》里都能找到完美的演绎。
《山河袈裟》的散文之美,美在透过人生世相,找寻到生的美丽,更追求到生而为人的意义。全书共33篇文章,透过清丽的文笔,用作者的独特视角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散落在旷野、城镇、乡村的动人故事。
写作之于写作者,是根植于心的自我救赎,是落地为兄弟的长久情谊,是摘桃花换酒钱的酣畅淋漓,当写作在汲汲营营中成为哀伤的疤痕,写作者难免陷入失语,语言变得苍白无力、毫无生趣,这种无助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让作者恐惧、不安、痛苦,他将这支笔游走在赚钱与心灵救赎之间,种种力量博弈,让他无数次败下阵来。
作为一个编剧,作者在写剧本的过程中辗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为谋生计的写作,让他一直保持着恐慌,害怕文思枯竭、害怕生活无以为继。写作是他赚钱资本,是手中的热酒,更是他乡的旅馆。作为25岁一战成名的少年作家,他清楚内心深处盛名之下的其实难副,他的文字陷入了失语状态,这种状态让他找寻不到他的写作方向。于是,这种恐慌伴随着他辗转漂泊,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找寻自己最初的写作方向,也逐渐形成了这本《山河袈裟》。
那些为生计奔忙的十年,他走过山林、小镇、寺院、片场、小旅馆、长途火车,与山河的相遇,幻化在他的笔下,成了普通人命运情感中温情与残酷的故事。这些故事存在热烈苍凉的文字里,百转千回,直抵人心。每一篇故事,都在低如尘埃的命运中,有着一份执着与坚忍,很多最终的结局都让人为之扼腕、落泪,却又不得不感叹生而为人的艰难与困顿。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讲述的是一个在社会中如蝼蚁般生活的木讷父亲,妻子因为他的无能离他而去,并将孩子带到了远方,他知道自己的窘境,对于这个结果他无能为力;当得知孩子在车祸中隐没了生命,他亦无能无力。在暗夜中写下的简单八个字,是他悼念孩子的唯一方式。有多少次,他是在自责中醒来,又有多少次,他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处。那种生活中的手忙脚乱、心神不宁,让每个人都能深深感触到他的痛楚。
《郎对花,姐对花》,听名字以为是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却恰恰讲述了一个单亲妈妈对待孩子最温暖的爱,那种爱连最平常人的生活和情感都达不到,化作那一条红色的车链,将孩子锁在她的不远处,她只有在陪人欢笑的间隙,匆忙见上孩子一面、亲近一回。这份落入尘埃最平常的母爱,让人扼腕叹息,又让人潸然泪下。
《长安陌上无穷树》是发生在医院里的两则小故事,细细品来,有种说不出的温情和残忍,温情的是包藏在细节里的朴素情感,残忍的是那些短暂相遇的纠葛里,每个人都不得不走上命运设定好的那条无法抗拒的人生之路。
作者的语言之美,让人如嚼橄榄,明明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却能在形容中不加以矫饰,维持语言之美,诗词曲赋信手拈来,作为擅长小说的作者,在整本的散文集中,又呈现中对文字的精炼与娴熟的掌控力。
作为读者来说,这些文字中奔涌的千军万马、绵绵情怀、地久天长,是作者的情感救赎,是他的命,更是读者的福祉。作者在自序中说:“在以上种种山河里,在这些地方,我总是忍不住写下他们,越写,就越热爱写,写下它们的本能,也是近在眼前的拯救。”
是的,所有朴实的文字里都胶着着普通人的命运。也终于让作者找到了他追求的方向—那就是人民,只有不断的从人民身上吸收血液,才能在创作过程中长出新的筋骨和关节,也能让他在辗转十年里找寻到了写下去的使命与意义。
所谓的写作,只有立于天地之间与人民紧紧拥抱的真诚情感,才有着写下去的无穷动力与长久的生命力。也只有这种写作,才能拯救作者的彷徨,才能让读者达到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