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初兔死狗烹的功臣

作者: 山里品茗听风听鸟鸣 | 来源:发表于2019-05-01 15:11 被阅读7次

       隋初文帝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南下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此外文帝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建了一个政治稳固、社会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荣的盛世,故而出现“开皇之治”。

隋朝疆域

       但隋朝开国功臣中刘昉、郑译、卢贲、宇文忻、梁士彦、王谊、虞庆则等都成为隋文帝的刀下之鬼,后世对文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多有指责。这些功臣似乎不该死,但如果结合隋初政治情况分析会发现,或因为功臣自恃其功,或文帝集权需要,或文帝和功臣固有矛盾的升级,都导致形势日益严峻,最终这些功臣被处死,隋文帝以儆效尤的目的就达到了。

隋文帝

       这些功臣被诛杀的背后有什么原因呢?下文以梁士彦、宇文忻和刘昉作乱为例,试图分析功臣被诛背后的政治隐喻。

       先来看梁士彦。梁士彦经历北周、隋两朝,早年在北周骁勇善战、战果累累,颇有大将风范。据《隋书》记载,梁士彦“好读兵书,颇涉经史”,因军功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拜仪同三司”。曾随武帝东征北齐,攻陷北齐的晋州(今山西临汾)。但北周驻守晋州兵力单薄,武帝回国后,晋州遭到北齐大规模反攻,一时“独守孤城,外无声援”。但梁士彦丝毫没有惧色,他沉着指挥,对将士说:“死在今日,吾为尔先!”。北周众将士听闻后士气大振,无一不血脉膨胀,勇猛无敌,甚至以一当百。齐师退却后,梁氏命妻妾及军民子女日夜修缮城池,巩固防御工事。等武帝率领援军赶来时,终于解围,梁士彦喜极而泣言:“臣几不见陛下!”。梁士彦之后又参与了攻陈之战,在作战方面功勋卓著,得到北周皇室的重用,北齐平定后被封为郕国公,进位上柱国。在周隋易代时,他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杨坚命他随韦孝宽平尉迟迥之乱,收降宇文忻部。由此,似乎梁士彦就是一个开国功勋,身上有战功无数,得以封官,自此飞黄腾达,享受生活。

《隋书》

       但事与愿违,隋文帝对于他这种跋扈的武将是放心不下的,就剥夺其兵权,使梁氏闲居在家。隋文帝所为,寻常人看来确实有点卸磨杀驴的意味:一代开国功臣戎马一生,最终只能安心养老。但如果以皇帝的视角来考量文帝所为,或许可以理解:梁士彦贵为功臣,削其兵权,令他赋闲,使他得以远离政治斗争,得以安度余生,也是为他好。虽不排除隋文帝对武将的提防之心,但似乎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你好我也好,或许正是隋文帝的用意所在。

       如果梁士彦是个识时务的人,或许应该明白隋文帝的用意。兔死狗烹的事其实屡见不鲜了,这时若懂得功成身退,安安静静养老,与世无争,定能安享晚年。《隋书·高祖本纪》论赞处就已经指出,隋文帝“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他命梁士彦安享晚年出于猜忌不假,但也是为他好。毕竟君臣一场,隋文帝也不想拿自己的功臣开刀,最终使他身首两处。但梁士彦没能领会隋文帝的用意,而且他野心还不小,居功自傲,心怀怨恨,便和宇文忻、刘昉等作乱,人生也就此改写。

       再看宇文忻和刘昉二人。宇文忻,十二岁时就能骑马射箭,“骁捷若飞”。早年随从北周武帝伐齐,在武帝惧惮时多次进谏,最终助武帝攻拔晋州。尉迟迥作乱时,也随韦孝宽平叛立功。在周隋禅代之际,宇文忻也做出了贡献。宇文忻“妙解兵法,驭戎齐整”,深得隋文帝喜爱,“恩顾弥重”。

       刘昉“性轻狡,有奸数”,在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之初,就与郑译合谋,引杨坚辅政,时人称“刘昉牵前,郑译推后”,对周隋易代立下了功劳。但同样不懂得收敛,反而“自恃其功”,居功自傲,还“溺于财利”,耽于美色,甚至与梁士彦妻私通(梁士彦:mmp)。

       虽然宇文忻和刘昉对北周和隋都立有功勋,但都野心太大,与梁士彦图谋不轨,发动叛乱,最终失败。可以说梁士彦为主谋,他最为跋扈,是主谋。宇文忻和刘昉是其帮手,协同作乱。他们准备在隋文帝祭祀之时,率领僮仆,寻找机会发动叛乱。又打算在蒲州起事,攻取河北,占领阳关、塞河阳路,利用朝廷物资作为补给,招募贼匪为兵。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要说隋文帝不愧能从孤儿寡母中窃取北周政权之人,他知情后干脆来个将计就计:授梁士彦晋州刺史,以观其变。

       梁士彦此时自然乐开了花,信誓旦旦地对刘昉说:“此乃天意,天助我也”,殊不知这正是隋文帝设下检测他的一个圈套。梁士彦甚至又上疏清任命仪同薛摩儿为晋州长史,隋文帝当即答应,愿奉陪到底。

       正当梁士彦以为一切做的天衣无缝时,三人一起上朝却被文帝一举拿下。刚开始隋文帝责问为何反叛时,三人矢口否认,等带来薛摩儿对证时,这才招供,最终都被诛杀。杨坚以此杀一儆百,之后身穿白色服装亲临射殿,命令百官大臣用箭射梁士彦等三家的东西,以使他们从中吸取教训。看得出梁士彦、宇文忻和刘昉作乱的事件已经被当做典型了,隋文帝的效果达到了,尽管通杀三位功臣代价不小。

       梁士彦、宇文忻和刘昉如果能在隋初功成身退,凭借其功勋,足以安享晚年。但却都造反作乱,最终被诛杀,可谓悲怆。向来兔死狗烹的事件并不新鲜,《史记》中“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忠告一直在警醒后人。范蠡曾为勾践策划一切,指挥军事,灭了吴国,称霸中原。但他清楚地意识到构建“可与共患,难与处安”,为了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他功成身退,弃官经商,这才得以善终。从范蠡时的春秋末年到隋初已经过去近千年,而前面又有西汉刘邦诛韩信、彭越、英布的先例,三人应该懂得轻重,这般孤注一掷地造反最终必定是落得非常凄惨的下场。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历代开国君臣之间都是存在矛盾的,具体表现出来可能就是中央削藩、皇帝诛杀功臣、武将颠覆皇室等方面。但对于开国功臣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都要诉诸武力的,有些悲剧、惨案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对于隋文帝诛杀功臣这件事,如果梁士彦、宇文忻和刘昉能领会圣意,或许就不会有这么悲惨的结局,郑译、卢贲、王谊、虞庆则等功臣也不一定会死,对隋文帝也不至于有“薄于功臣”的评价。

        不过,这或许就是特点鲜明的古代政治罢:皇帝至上、大权独揽,天下为一家一姓之王朝。

参考资料:

魏徵等:《隋书》

张先昌:《隋文帝“薄于功臣”辨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隋初兔死狗烹的功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lxw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