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版本的老师“猥亵女学生”事件出来后,教育部出台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年终发放绩效工资时,原本拿属于自己份内的钱,又变成了领导“考核”老师的权力。一言不合,各种克扣,各种算法让你欲哭也无泪,叫爹喊娘也没用。
不过也服了制定考核工作量的那帮人,如此复杂的情况都硬是系统地折算成为各项“指标”。我们来扒一扒“教师工作量考核”折算难度,以便表达对完成这一“伟大事业”的钦佩之情。
一、岗位分工的不同
岗位大致分为:教学岗、管理岗、教学辅导岗、工勤岗。
二、学科分工的不同
学科之不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
三、折算系数
这个是重点,更复杂,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
具体为: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
同样一节课,语、数、外与史、地、政与体、美、音的系数又完全不一样(作业批改、考试等原因,你懂的)
同样一节英语课,每个班级人数不一样折算又不一样。
同样一节课,教师的职称折算又不一样。
同样一节课,教师的学历折算又不一样。
同样一节课,重点班与非生点班折合系数又不一样。
同样一节课,有职务的老师与没职务的老师折合系数又不一样。
还没完,
同样是写论文,做课题,作者排名折合系数不一样。
同样是写论文,刊物级别,C刊与普刊折合系数不一样。
同样是做课题,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折合系数不一样。
还有,
同样是一学期,学生成绩折合系数不一样,具体又分为优秀率、及格率、进步率等数据。
同样是一学期,指导学生参加活动、竞赛,次数、规格、所获奖项折合系数不一样。
同样是一学期,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折合系数不一样。
此外,升学率、投诉率……
好吧,就说这些,再说你没疯,我都快疯了。
别无他意,为如此复杂、人人各异的分工体系,还能“绞尽脑汁”地设计出如此“完美”的教师工作量考核制度而五体投地。小编只有一个字:服!
不过,想说的是一个巨大的“机器”运作时,每个“零部件”的分工与作用都不一样,考核到底哪个“零部件”的功劳大,最后的结果是“机器”加速运转?还是“轰然停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