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家庭、工作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各种问题,有人说:
感觉自己的人生太失败了,好像总是在搞砸;
明知道自己现在做的一些事、一些习惯不好,但却无法制止和戒掉;
孩子学习不好,将来无望,异常焦虑;
父母总是否定我,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击我;
总是控制的不住的吵架,而且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跟别人比较和气、包容,跟父母异常暴躁;
我现在的一切都是家人让我这样做的,不是我想这样的;
不想上班,不想干活,未来迷茫,不知所以;
自己很普通,但却不甘心;
......
这些问题,如果静下来仔细想想,琢磨琢磨,有时自己可能就琢磨出点味道来。爱跟父母发脾气是不是因为心里默认他们会包容自己?他人对自己的干预让自己很糟,难道真的不是自己默许的吗?难道不是自己想给自己糟糕的现状找的借口吗?
至于如何改变现状,应对这些问题,你是否可以拿出一丢丢的时间,仅仅只是去梳理一下,去想一下。你不需要想着如何要一次性把问题解决掉,哪怕只是轻微的观察、自察,哪怕只是轻微的一点改变的尝试,那就很好。
这里推荐一本刚刚看过的书,心理学家李松蔚写的《5%的改变》,里面有大量的案例和作者给出的方法建议,可以参考学习。下面结合书中内容,聊聊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些解决问题的工具方法。
1. 行动,正向循环:
通常遇到问题光想是很难解决的,只会越想越觉得难,越觉得难就越不会行动。而最有效的办法正是行动,先迈出第一步,感觉还不错,那就继续迈第二步、第三步,随着不断前行,不断的获得正反馈,也就会不断的促使自己向目标靠近,最终解决掉了问题。
所以说,遇到问题不能光靠想来解决,只会把自己陷进去,不断内耗,有时少想多做或许更有用,哪怕是最小的行动。
2. 假设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然后呢?
有些朋友经常会为了某件还未发生的事特别的担心、焦虑,担心将来会出现什么不好的结果,比如孩子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合适的另一半、年终绩效被打低分等等。
我们都知道这些是还未发生的,这些担心有些过于多余,但你如果劝说“别瞎担心了,事情不会如你想的这般糟糕”,事实上这样的劝慰通常是无用的,因为对方可能会说“万一呢?”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反驳,就假定所担心的事会发生,然后引导思考“然后会怎样”“你会如何做”?
是啊,会怎样呢?这种情况下,通常所困者就会发现,好像也不会怎么样,地球依旧会转,生活依旧会继续,并不会出现什么自己承受不了的后果。并且他还会思考,当这些不好的结果真的出现后自己该如何更好的应对。
一句比较俗气的话讲“我连死都不怕了,还有什么好怕的”,进而也就不会焦虑和担心了。
3. 课题分离
这个方法听说过很多次了,是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原则,比较适用于解决家庭问题。简单说就是“谁的课题谁负责,各自做好自己的课题”。
比如子女学习这事,孩子考学其实是孩子的课题,因为如果考不上或考不好,孩子自己将来是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学习,严加管教,这是在干预孩子的课题。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一个舒适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好父母的角色,起到榜样的力量,这才是父母的课题。所以一定要做好课题分离,别乱了。
恋爱中也会有类似的说法,两个人各有课题,你要做的就是尽全力做好自己的课题,至于对方是怎么想的,如何回应,那不是你能决定的,那不是你的课题。对于自己而言,自己全力以赴了就好,勇敢过久好,无论结果如何,自己也没什么后悔的了。
4. 一切照旧,只是观察和记录
还有一些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他们想确实又什么都不想做,不想改变,怎么办?
OK,那就什么都不改变,保持现状,你只需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观察记录一下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就好。
是不是觉得过于简单,觉得不会有什么效果?
其实不是的,当你开始去观察,去记录的时候,就必定会发生一些变化,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和尝试开始发生。甚至有些问题,光是你把问题写下来、理清楚,可能就好了一大半了。其实别人很难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多数还是靠我们自己。
5. 纠结,脑袋里的小人在打架
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些纠结,大脑里有两种或以上不同的声音,自己不知道该听从哪种声音。比如有时想躺平,但又觉得躺平不太好,想努力,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方法1:在大脑里不断的想只会越想越乱,可以把这些声音列出来,或写在纸上,赋予不同的角色,然后各自发言,可能就会立刻清晰多了,不至于像之前那么乱了。当然,几个声音谈不拢也很正常,不必在意。
方法2:轮流上岗,均匀分配;比如想躺平又想上进这事,不用纠结到底选哪种,可以一天躺平一天努力上进,这样的话哪样都体验到了,也都是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