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试一
在5秒钟内估算出下列算式大概的值,不要求正确,写下你的答案: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________
测试二
在5秒钟内估算出下列算式大概的值,不要求正确,写下你的答案:
8 * 7 * 6 * 5 * 4 * 3 * 2 * 1 = ________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40320。你的答案是不是比这个数字小很多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计算的结果都偏小。
作者曾经在相同年纪里分别找了两批同学分别做这两道测试题,两批同学的成绩和智力水平没有明显的差别。最后的结果是,第一批同学在测试一中,估算出的平均数是512,和正常答案差了100倍;第二批同学在测试二中,估算出的平均数是2250,虽然离正确答案还是相差很多,但是比第一批同学的结果更接近正确答案。
为什么稍微改变了一下计算的顺序,就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呢?心理学家发现,这是“定位效应”导致的结果。“定位效应”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印象”,不管是判断一个人还是一件事情,你对其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可以定位的“锚”,一旦定下来,后面接收的信息常常会受到这个“锚”的影响,而且多数情况下你是没有察觉的。即使你会尽量根据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判断,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最后你的判断仍然很难逃出第一印象的圈子。
如果定位不准确,调整又不够,定位调整偏见也就产生了。
在上面的测试一中,测试人员先计算出1 * 2 * 3,然后这个数字就成为了一个定位点,测试人员根据这个数字向上调整,但调整得都不够充分。测试二中,测试人员先计算的是较大的一头8 * 7 * 6,然后再进行调整,虽然调整的也不够,但已经更接近正确答案了。
定位调整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商场衣服标价198元,198这个数字就会成为你心中的一个“锚”,你在还价时会根据198往下调整,但往往不会太多,即使这件衣服只值50元。
定位效应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在不知不觉间产生的,比如无意间给被测试对象看到一个数字,然后再让他猜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被测试对象给出的答案会受到无意间看到的那个数字的影响。
知道了定位效应的原理,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利用。比如,在谈判时,可以抢先一步报出一个较低的买价,并不是为了以这个低价成交,而是为了给对方产生一个“锚”,对方在开价时就会受到这个价的影响,就不会开出高太多的价格,当然前提是你报出的价格不能低得离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