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的冠服制度看,宋人是非常注重保持旧传统的。但是在等级界限的明确性上还是明显不同于唐代的。比起唐代,宋代官员服装中用于标志身份等级的装饰物明显增多,执行得也十分严格。王仲行易带辞行的故事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宋孝宗的时候,吏部尚书王仲行被罢免官职调往外地。王仲行原来是三品以上的高官,佩戴的是金带佩鱼。他在离开京城之前,去朝廷的阁部辞行。门卫看见他依旧佩戴金带佩鱼,认为不符合制度,拒之门外,不让他进入。王仲行没有办法,只好忍气吞声,解下了佩鱼,门卫仍然不买他的账。王仲行只好又退了一步,把金带换成了红带。门卫还是不让进,王仲行再把红带换成了皂带,门卫才勉勉强强地放行,让他进去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宋朝配饰制度的严格,做哪一行,处在什么位置,就得佩戴相应的配饰,绝不可以乱来,否则不但会让人耻笑,还会遭到别人的辱骂。
宋代官服中有明确等级之分的配饰主要有腰带和鱼袋等。腰带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一部分钻有圆孔,用来穿插扣针的,两端用金银作为装饰,名字叫“铊尾”。穿戴时两端的铊尾必须朝下,以表示对皇帝的臣服。另一部分缀有一列并排的“锜”,是用来区分等级的标志。
跨的形状以方形为主,也有圆形的。佩戴的数量也因为官位的不同而不同。具体的名称则是根据它的质地来确定,如金铐、玉锜等。
跨的质料在宋代因为等级的差别而有不同,有玉、金、银、犀、铜、铁、角、石、墨玉等,如:帝王的革带叫“排方玉带”,把四个方形的玉饰、五个圆形的玉饰嵌在腰带上;三品以上的王公大臣也使用玉带;四品的官员使用金饰革带;五品、六品的官员使用黑银饰的革带;其余的小官小吏使用黑银饰或犀角饰的革带;一般的文人使用铁角饰物装饰的腰带。
穿戴的时候,锜的一面要佩在腰后,因为当时的礼服袖子都非常大,穿这种衣服时,双手一般不能垂下,只能交叉放在胸前,否则衣袖就会拖在地上。所以,把跨放在腰后不会被大袖挡住,人们从背后就可以了解系腰带人的身份地位。
在宋代,穿紫色衣服佩鱼袋是一种很高的荣耀,因此,在填写个人职衔时,都要特意申明自己是配什么鱼袋的。比如编写《三礼图》的聂崇义,他的职衔就是“通议大夫国子司业兼太常博士柱国赐紫金鱼袋臣聂崇义”。所谓的赐紫就是他的紫服是政府直接赐予的,而不是假借的。
假借的服饰,又称借服制度,就是通过特批才可以穿超过自己应该穿的颜色的衣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只有经过特批才可以穿紫色的衣服,就是所谓的“借紫”,其他的以此类推。
说起鱼袋就要和唐朝的佩鱼符制度联系起来。鱼符是唐代官员出入皇宫的通行证,为了携带方便,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在腰间挂一个锦绣的鱼袋。
到了宋代,鱼符被废除了,鱼袋却保留了下来,成为区分等级的标志。宋代的鱼袋用金、银饰品加以装饰,分为金鱼袋和银鱼袋两种,亲王还有特赐的玉鱼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