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不是病,别治!

作者: M小孩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22:49 被阅读19次

    今天初七,我要给大家分享一本书,叫《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优势》

    作者苏珊.凯恩曾经是一名华尔街律师,现在从事谈判、沟通技巧教育。社会提倡外向,很多内向者纠结于性格,求改变而不得,陷入无尽痛苦。本书核心观点是,任何性格都有两面性,要接纳自己,发挥性格优势。社会给内向者贴了哪些标签?内向是怎么回事?如何适应社会外向要求?我们从书中找到专门答案,分享给大家。
    1 负面的标签
    现代社会对外向性格推崇备至。究其原因,一方面,外向者通常更有魅力,更加讨喜;另一方面,我们身边的外向者似乎更容易获取关注、资源和成功。生活在这样一个外向性格至上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坚信最理想的自我状态是善于交际、健谈的,即使是在聚光灯下也应谈笑自如。而内向,在当今社会容易被看成次等的个人性格,一种介乎失望和病态之间的状态。社会对内向者常常贴上这几个负面标签:不合群、不善言辞、腼腆、缺乏领导力。如果你是一个内向者,你应该知道这些标签几乎将内向性格与失败划上等号,往往引发严重的精神痛楚。

    比如,内向的小孩也许会在无意间听到母为自己的羞涩向他人道歉,从而自责和羞愧;内向的成年人也许会因为想读一本好书,谢绝一个晚宴邀请,从而感到内疚和痛苦。

    社会的不认可和自我的不接纳,使得不少内向者容易长期陷入自我否定的危险状态中,个人成长和发展受限,反过来又进一步印证了内向性格的“失败”。

    于是,社会大众对内向性格有了更深的偏见:这是一种缺陷,一种病,得治!

    2 生物学本质
    小时候,长辈们为内向的小孩发愁,说:你要活泼开朗点。长大后,内向者苦恼不堪,对自己说:我要变得更外向。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内向性格是天生的,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变成外向者。作者介绍了很多理论来论证这观点,其中最有启发意义的是高度应激理论。该理论认为杏仁核是大脑的情绪交换机,接收感官信息,传递给神经系统,让人做出反应。杏仁核天生异常兴奋的婴儿,在面对陌生事物时,更容易感知刺激,更敏感,所感受到的紧张感更多,反应过激,就是“高度应激群体”,长大后更可能成为内向者。了解内向性格的生物学本质后,我们再用新视角去看上面提到的标签。

    不合群 : 感知到人和环境刺激过大时,内向者本能要逃离人群,寻求更舒适的状态。

    不善言辞 : 在人多的社交场合下,内向者可能过度紧张,语言表达能力受影响。

    腼腆 : 陌生情境下,内向者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脸红耳赤,更害羞。

    缺乏领导力 : 多数内向者现场表现力不如外向者,很多人把它和领导者所需的真正能力搞混。

    所以,这些跟内向者纠缠不清的标签,实际上是杏仁核异常兴奋的结果。
    3 戴上外向面具

    认清本质后,我们要做的是接纳自己,适应社会,发挥优势。作者在书中分析内向者在创造力、沟通力和软实力这三个领域上的优势,举了很多著名内向者的成功案例,并给出内向者适应社会外向要求的法宝 : 戴上外向面具。

    为实现某些目标,有时内向者不得不暂时偏离原来的性格轨道。哪些事值得戴面具?面具怎么用?什么时候摘下?有三个建议。001 确定个人核心项目。个人核心项目主要指我们认为有意义、可以进行管理、没有太大压力,还会得到他人支持的事。我们可以从喜欢的、吸引自己注意的、引发自己嫉妒的事情中确定个人核心项目。002 实现自我监控。内向者,尤其是那些可以把自己伪装得很像外向者的内向者,通常在一个特征上得分都很高,这个特征被心理学家称为“自我监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交需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寻找一切线索来告诉自己怎么做。003 找到恢复壁龛。恢复壁龛是指当我们想回归真实自我时要去的地方。它可能是空间上的,如公司旁的小河涌;也可能是时间上的,如两次会议之间的空隙。如果长时间处于超性格的角色中,内向者必须找到恢复壁龛让情绪休息。为更好地理解上面的内容,这里举个例子。周星驰是一个内向的人,他的个人核心项目是演戏。为完成一个好的电影作品,他会在片场非常活跃和幽默,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一旦表演结束,他就喜欢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呆着,慢慢恢复精力。因此,在恰当的情境下,戴上外向面具,内向者会更加坚定,更有力量。总结一下,社会给内向者贴了不合群、不善言辞、腼腆、缺乏领导力等负面标签。很多人希望彻底改变,但是,内向性格是天生的。内向者要学会接纳自己,适时戴上外向面具,才能更好适应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向不是病,别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bc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