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代购得此书,在步入大学时才着手翻阅此书。无论是装帧还是‘‘厚度’’皆不起眼。但不得不赞叹一下朱光潜老先生,用极少的篇幅讲完文学的艺术。可以说看完这本书,仿佛经历一次修行,让人重新了解文学。
本书是朱光潜写给青少年的启蒙读物。一般来说启蒙读物给人有两种印象:基础、‘‘幼稚’’。但是,此书完全与这两个词无缘,他不用那种稚气的文笔来进行启蒙,而是用私人对话的方式来与你沟通(《沉思录》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你一步步了解文学,用深入浅出的话语对文学这个艺术进行一次解剖。
本书我个人将它分为三部分(其实不止这些,还包括文学翻译),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文学批判。
一.文学创作
“文学是一般人接近艺术的一条最直截简便的路”。
文学触手可及,睁眼可见,但平常人们很少把文学视为艺术。在我们的观念里一直觉得艺术包括绘画、声乐,但很少人认为文学是艺术。在这点上,朱光潜老先生表达了“抗议”,他认为文学与音乐等艺术是有共同性的。
文学艺术受众面广,但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对于创作人们经常会望而却步,觉得自己力不从心,要不然就是“七天憋出八个字”(我写书评也时常遇到这个状况)。“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这句话有道理,但不是借口,许多有心投身文学创作的人经常会以没有天赋作为打退堂鼓的借口。我们口中常说的“天才”确实存在,文学是要一定天赋,但并不是说天赋是唯一条件。朱光潜老先生提到了“资禀”一词,天才只是在资禀方面得天独厚,比我们多一些而已。资禀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只是规定你是成为普通写手还是文学巨匠。资禀是种子,修养则是甘露,两者的结合才是文学创作的根基。
“文以载道”是中国先儒的主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文先做人,这句话虽然老生常谈,但确实是文学创作的要素,人格有时候会影响到其文品。
那么,说了半天,人们还是想知道怎样才能提高文笔,多看多写,只有这个方法。看此书时我也疑惑,为何老先生要说“空话”,仔细一读,发现,方法简而言之,真的只有这个。作文犹如写字,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则是歪歪扭扭的。这种情况叫作“疵境”,解决方法,就是多练。文学创作亦如此,文学创作的提升也是有个过程,人们都要经历“疵”、“稳”、“醇”、“化”四境。这里面有天资和人力两个要素,人力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天资再好也只能停留在一个阶段。稳与醇二境通过阅读与实践即可到达。但“化”境则是真的遥不可及,能达到此境,基本上都是文豪(凡人退散)。
二.文学鉴赏
原始文学通常是口头传颂,门槛较低,人们参与度高,所以采风观乐是那时重要的政典。但文字产生后门槛提高,变成特殊阶级的专利品,渐渐的和普通人疏远了,到了民国也是,文盲遍地,谈何鉴赏文学。曾经有人认为文学无用,但是,文学作为一种艺术,有其存在的道理,文学的价值在于可以让人超脱束缚,自由发挥。文学鉴赏的趣味在于它的“一字之差”,或者说其意境高低。“孤馆闭春寒”与“郴江绕郴山”两句有微妙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不易察觉的,若是能察觉到差别则会有种痛快感(类比一下你自个做出特别难的数学题)。或许有人认为文学无非是抠字眼,但是,鉴赏不是抠字眼,而是用不同的胸襟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就如酒豪品酒,能鉴别每种酒细微不同。
文学鉴赏不被重视,其实是没有了解“知、好、乐”,知是最难的一步,人们漠视文学,其实多半是在知上有欠缺,给他好的作品犹如蠢牛听琴。有的人会觉得,自己是XXX,没必要了解文学,其实这完全是固步自封,给自己贴标签。这是精神上的短视(也是偏执),得治。
三.文学批判
这是这本书的重头戏。朱光潜老先生不仅仅批判创作者,也批判读者。文学作品的低质量,可以说是文学的低级趣味(别觉得这个词太老土或者官腔)导致的。
“嗜痂成癖”可以用来概括文学中的低级趣味。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文学内容过于低级趣味完全会拉低作品档次。譬如为写事而写,写侦探小说不能光写侦探,情节、人物关系、性格都要面面俱到,不能为了剧情而莫名其妙的写不搭噶的东西。文学作品能成为文学作品是因其能感动心灵,如果文学作品只是写事,那恐怕只能说这是作者的自娱自乐。
再者就是,一些作者对于“黑幕”的描写,完全是为了迎合读者,满足读者“隔岸观火”的猎奇心态,打着现实主义旗号来坑蒙拐骗。
当然,堆砌辞藻也不是好的创作方法,“连篇累牍尽是月露风云”,雅到俗不可耐就是这样的境界,通篇风花雪月,让人无法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小某代》)
最后再提一个所有人都厌恶的东西——宣传作品,除了缺真实以外啥都不缺。老先生反感这种顾教训而不顾艺术的创作方法。因为文学是内在的自由的美感活动,存心要教训人的作品,基本上没啥价值。
在来说说读者角度(里面提到的错误,我基本都犯了)。小学时,一直觉得文学就是辞藻华美,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小X代》和《红楼梦》,两者的辞藻对比,可能会发现《小X代》有时候还会略胜一筹,但终究只是追求华丽而失去了“骨”。
快餐文学有个优点,但也是个弊病——过于幽默。此类作者喜欢拿幽默作为护身符,认为读者喜欢这样,所以这样就是真理。曾经看过《历史是个什么玩意》这本书,比较喜欢那种幽默语气,但是久而久之发现不对劲,私货过多,为幽默而开火车,完全没有“真实”。
快餐文学不仅有这个缺点,还存在无病呻吟这个毛病,写书时完全是在醉汉呓语,说好听点是感伤主义,说不好听点是吃饱了撑的。此类作者很喜欢冒充风雅,骗骗我们这群小资,让人觉得原来文学就是这个样子啊,要牢骚抑郁。无独有偶,快餐文学里面的心灵鸡汤类书籍很喜欢说教,经常会告诉你这事应该干嘛干嘛的,其实到头来无非是卖弄学识,道学冬烘。把自己不成熟的价值观拉出来祸害人。
如下图
阅《谈文学》,一次文学修行之旅最后一种上文有提过,摇旗呐喊,党同伐异的文学作品,一个词——无聊。因为思想有是非,文艺上只有美丑。一味的宣传某种价值,告诉人们这是好/坏的,把私货掺杂进来的作品只能说是“日记”或者说是“牢骚”。
当然此书不是没有缺点,比如老先生认为文格即人格,这句话过于绝对。
总体上来说,想了解文学,但无从下手的人可以阅读此书;想投身文学创作,但苦于没有门路的人,可以阅读此书。此书既可以用于了解文学艺术,也可以用于鉴别作品优劣。既是文学评论集,也是一个工具书。
此书没有说教,没有高谈阔论,没有故作高深。有的只是一位老者在空余时间与你一同泡杯清茶,畅谈艺术。
第一次写,文笔不好,还请多多指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