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六零后,看木偶戏,就是童年时代的文化与精神大餐了。
记得小时候,秋收之后,村民们空闲下来了,于是各村轮流凑钱邀请邻县比较有名的木偶剧团到村上演出。对于木偶戏,每个村都有一些超级木偶戏迷,而我们小孩子看木偶戏,纯粹是为了凑热闹,当然,看木偶戏时,还可以趁机磨着妈妈买点小零食,那绝对是世上最美妙的享受。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来进行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源于汉,兴于唐”。相传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我们桂平的木偶应该属于布袋木偶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文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电视、智能手机更是家家必有。喜欢看电影的,也可以到装潢高档的电影院享受观影的过程。基于此,木偶戏,我们小时候的文化与精神大餐,一种民间艺术的瑰宝,便日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弘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让木偶戏这民间艺术的瑰宝在我们身边消失,11月23日下午,桂平市图书馆、桂平市文化馆,联合组织志愿者团队一行十多人来到我们学校,把早已远离我们生活的木偶戏,送进了我们的课堂。
首先是我们的杨校长对志愿者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接着是文化馆馆长为孩子们科普木偶戏的相关知识,以及桂平木偶戏的辉煌过去,还展现了发展壮大桂平木偶戏的美好蓝图。
平日里最爱调皮捣蛋的小学生们,今天在听文化馆馆长对木偶戏的科普时,居然也能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
在随行的十多个志愿者中,一位体态微胖,面容慈祥的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这位慈祥的妇女,就是我们桂平市木偶戏剧团的掌门人,她的表演,曾经上过中央电视台,并获得相当的好评呢。
只见她熟练地手脚并用,时而敲鼓,时而打镲,时而敲木鱼,乐器声欢快地传遍了整个校园。刚才安静地听馆长科普的孩子们,这会儿都纷纷伸长了脖子,侧耳聆听这美妙欢快的乐器传出的声音。
乐器表演结束后,博得了师生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最精彩的木偶戏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志愿者们帮慈祥的师傅把带来的木偶一一摆在讲台上,师傅拿起每个木偶角色向孩子们介绍着,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嘴里不时发出惊呼。
介绍完每个木偶的角色,师傅拿起一只穿红衣服的女装木偶,一边摆弄木偶,让木偶舞动起来,一边用本地白话唱了起来。那久违的唱腔和调值,瞬间把我的记忆拉回了小时候看木偶戏的情形。
小时候看木偶戏都是冬天开始转冷的时候,就在生产队里的晒谷坪上搭一个露天的戏台。一个木偶剧团也就四五个人,有敲乐器的,有操纵木偶唱戏的。附近的村民从家里搬来小板凳,聚在戏台周围看着。
说句老实话,小时候跟大人去看木偶戏,我就没有听懂过一句台词,可能是太小听不懂,也可能是小孩子只顾在观众周边两头跑着玩,根本没有认真听。
可是今天,听着师傅那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唱腔,我居然把师傅唱的每一句台词都听懂了。原来,师傅是在勉励在座的同学们要学会做人,好好学习,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个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的好公民。
师傅表演完了,赢得了全场师生的热烈喝彩。随后,师傅把一个个木偶角色拿给孩子们把玩,几个胆大的孩子兴高采烈地举起手中的木偶,在师傅的指点下操纵着,显得有模有样的。
看着认真指导的师傅和认真学习的孩子,我想,木偶戏,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淡忘和消失。如何让这民间艺术的瑰宝流传下来,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所应该共同努力的。
好在如今的网络极为发达,许多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通过网络的传播,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且有的甚至成了网红,又在民间熠熠生辉。
在这个进入冬天的11月,我们当地的气温已经降到了15℃左右,但看着木偶戏的师生们,内心就像燃烧着一团烈焰,每个人脸上都笑得那么灿烂、那么娇艳!
字数166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