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春秋人物无戒90天第四期写作成长营
孝文帝元宏:是想保住窗子,还是掀掉屋顶?

孝文帝元宏:是想保住窗子,还是掀掉屋顶?

作者: 沐子恒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5:20 被阅读47次

在中国古代多民族逐渐吸取彼此长处、逐渐融合、汇成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的过程中,有一位皇帝对这项运动居功至伟,这就是北魏的孝文皇帝拓跋宏。他原本是鲜卑人,但是在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皇帝姓氏改为元氏,拓跋宏改为了元宏。这也是电视剧《楚乔传》中大魏皇帝为什么自称元氏宗族的原因。

但凡改革,经常会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会遇到强大的阻力。更何况这位皇帝需要面对的是本族臣民的反对,他们在饮食习俗、出行居住和中原汉族人格格不入,也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汉人的制度。虽然他们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寒冷,经常遭受风沙侵袭,又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但他们不愿意远离故土,搬迁到汉人居住的地方。孝文帝看中了前朝繁华富庶的旧都洛阳,如何说服那些鲜卑的大族成了孝文帝眼前一个棘手的问题。

孝文帝处理此事,采用了一个非常高妙的方法。他让太常卿占卜一卦,选定黄道吉日,准备大举讨伐齐国,遭到了任城王拓跋澄的反对。众臣也纷纷劝阻,孝文帝厉声呵斥:“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想阻止我吗?”

朝堂之上发了一通火,下朝之后却私下里会见任城王,对他表明态度,其实他想南迁。他说:“我们兴起于北方,都城平城是用武之地,却不适合文治。想要移风易俗,真是困难的事,任城王,你怎么看?”

任城王表示支持,他认为不平凡的事本就不是平凡的人所做到的,皇上不是常人,不必听那些人的论调。

有了这位皇室宗亲的支持,孝文帝吃下了一粒定心丸。孝文帝下令建造渡过黄河的桥梁,亲着甲胄,整顿军队,做出依然要进攻齐朝的姿态。

虽然说着要发动战争,行动却很诚实,一行人来到了洛阳。当日阴雨绵绵,群臣跪在车驾前磕头请求皇上不要发兵齐朝。大家都清楚,大军从平城出发千里迢迢一路向南,劳师远征,且师出无名,北方未安,只会徒劳无功,真的不是好的选择,因此都恳求班师,甚至做出要以死相劝的姿态。

孝文帝大怒:“朕经营四方,想要一统天下。你们这些儒生懂什么?一次次阻挠朕的决定?‘’

有一个叫拓跋休的王爷哭着请求皇帝放弃出征。

看到群臣哭哭啼啼,孝文帝也“心软”了,说:“朕这次兴师动众,声势浩大,来都来了,不能什么都不干吧?就这样回去的话,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孝文帝接着提出他的建议,商量迁都的事,让百官投票,不同意迁都的站右面,同意迁都的站左面。

结果他的那些臣子们仔细想了想,还是更害怕南征,只要不发动战争,迁都就迁都吧。于是大家山呼万岁,称赞皇上圣明,都同意了迁都计划。

孝文帝此后不再返回平城,到各个州郡去巡查工作,派了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给那些旧臣宗亲做思想工作,拓跋澄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孝文帝所倚重。

此后,皇帝姓氏改为元姓。鲜卑族从制度、语言、服饰、婚姻、饮食、居住、出行、祭祀、礼乐、丧葬习俗各个方面开始向汉族靠拢,元宏在这次改革运动中充分的准备和得体的处置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学习。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粗暴独断。例如,普及汉语的过程中,三十岁以上习惯说鲜卑语的人们,也没有强制他们执行和处罚,而在朝廷之上,开始普及说汉语。

由这次改革运动,不禁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无声的中国》的那句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但凡在中国,大规模的改革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主张,很多主张在现在看起来是有些过火,比如鲁迅先生就曾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那时甚至有人提倡汉字拉丁化,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如弃敝履。以至于百年之后,我们又要重新审视当初草率的做法,怀疑当初是不是全盘西化,对待自己的文化毫无自信。

其实,矫枉往往过正。没有激烈的主张,人们往往连温和的改革也不愿意做,孝文帝正是利用了人们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心理,不是粗暴的固执专断,而是先立威,再不断耐心的给群臣做工作,切实把改革落实到实处。在帝王中,有如此魄力,真是凤毛麟角。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文帝元宏:是想保住窗子,还是掀掉屋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otkqtx.html